今天分享的是: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蓝皮书(2025年)
报告共计:51页
《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蓝皮书(2025年)》由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编写,聚焦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转型,深入探讨其需求、场景、技术及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工业互联网标准新生态构建。以下是核心内容总结:
一、标准数字化的内涵与变革
标准数字化是全球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利用数字技术(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赋能标准全生命周期,使标准可被机器读取、执行与决策。传统标准化模式存在研制周期长(平均36个月)、体系静态化、应用依赖人工解读等痛点,难以适应数字经济需求。
国际上已涌现机器可读标准(MRS)、SMART标准(机器可用、可读、可迁移)、数字标准等概念,ISO/IEC与DIN/DKE分别提出分级模型,最高等级为“机器可控内容”。标准数字化不仅是形式转变(如从纸质到代码),更引发协作模式变革——从“人主导”转向“机器间协同”,并推动标准化流程向开放、敏捷转型,例如在线协同编辑平台缩短制定周期。
二、工业互联网标准化现状与痛点
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新基座,其标准化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国内已发布107项国家标准、84项行业标准,但存在三大痛点:
1. 供需不匹配:技术迭代快与标准周期长的矛盾突出,关键技术标准滞后于市场需求。
2. 跨行业协同难:传统标准体系呈行业“竖井式”封闭结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受阻。
3. 应用模式滞后:标准依赖人工“翻译”给机器,效率低且易出错,亟需向“机器直接执行”转型。
三、标准数字化的应用场景
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在六大场景中展现价值:
- 平台化设计:系统自动匹配标准参数,嵌入设计软件,减少人工误判,如中国机械总院开发的CAD模型质检工具。
- 智能化制造:机器读取标准数据包自动调整生产参数,波音公司通过数字化标准平台实现全流程贯通。
- 网络化协同:跨企业数据互通依赖统一标准,如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 DS)推动动态协作。
- 个性化定制:前端采集需求后,标准数据库自动生成模型,后端柔性生产响应定制订单。
- 服务化延伸:融合多行业标准,如远程运维涉及数据安全与金融标准,通过知识图谱动态推送。
- 数字化管理:规范数据采集、分析与建模,如搭建产销协同模型与碳排放计算模型。
四、支撑体系与发展路径
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依托“实体层-基础设施层-应用层”总体框架,关键技术包括标准标签集(XML结构化解析)、公共数据字典(统一语义)、管理壳(物理资产与数字孪生桥梁)、知识图谱(跨领域知识融合)等。发展路径分三阶段:
1. 结构化:将标准转换为XML格式,构建数字基座。
2. 知识化:拆解标准为语义颗粒,实现场景化访问与API调用。
3. 智能化:基于AI实现标准自动生成与决策,如预测性维护标准。
五、发展建议与展望
报告提出三方面建议:
- 宏观层面:加强国际协作,推动机器可读标准等新型标准供给,完善数字化服务设施。
- 产业层面:促进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企业层面:开发兼容系统的标准模块,建设统一数据库与智能应用工具,如自动提取标准关键信息的插件。
未来,工业互联网标准数字化将深化行业渗透,推动“标准即服务”模式普及,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核心赛道。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