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很怪的现象?
美国人一边玩击鼓传花,一边举着比特币扮财神,左手倒右手倒,还敲着鼓假装热闹。可你一看那节奏,根本不是为了传,是在找最后一个接盘的。中国说我不接,美国说没事我继续涨,涨到你忍不住。结果呢?中国说,别闹,我直接禁止。这剧情熟得跟我妈炒股亏了之后咒那家上市公司一样。
但问题来了,现在比特币价格还在跳水边缘蹦迪,美国却像没事人一样。真的是它看不懂这场游戏的下场,还是它早把台下观众当成了牺牲品?
讲真,这几年我时不时刷到比特币的新闻,总有人在喊“比特币将再次腾飞”,但我查了下数据,发现另一头其实在悄悄变冷。
比特币最初确实火得不行。全球80%的比特币产自中国,挖矿机几乎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世界上最大的矿场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一年最多能挖出13万个。根据剑桥大学2021年的报告,全球挖矿能力有近四分之三是由中国提供的。但从2017年开始,中国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变了——不是变冷,是变脸。直接封杀ICO、叫停交易平台,到后来矿场一窝端,明确表态:不当法定货币,不提供服务,不参与游戏。
很多人觉得中国这么干是不是“错失财富机会”。可现在回头看,才发现其实是提前认清游戏规则。2017年封杀到现在,差不多五年,比特币价格高点拉满900%,低点几乎归零。那些没及时下车的,有几个不是被洗干净了裤子?
而美国呢?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几次三番表态对加密货币“不构成威胁”,还放话说“要给创新留空间”。可问题是,创新不是甩锅,风险不是游戏。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明知道一堆交易所问题大,还不紧不慢出招,去年才开始追打FTX等出事平台。到今天都还有几十家小交易平台在灰色边缘活着。
换句话说,美国玩的不是比特币,是情绪,是预期,是制造热度的能力。
再看持有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和印度的比特币持有量在全球排前列,而中国虽然产量曾经最大,现在的持有比例却降到20%左右,还主要是个人和互联网公司自己存着的。换句话说,这玩意在中国只是小众兴趣,在美国却成了“战略资源”。这就像人家玩的是一个接力骗术,而我们只是在门口看热闹。
我昨天看到一个新闻直接愣住:比特币ETF今年1月刚在美国通过,华尔街投行一个个抢着上市产品,黑岩、富达、景顺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知道,美国资本市场的习惯是“先吃肉、再放汤、最后传单”,散户永远是最后一环。看着涨得飞,心动的人冲进去一看,手续费高、交易时滞、还被高频炒手盯着砍,真正赚钱的其实早已经在造势阶段赚够了。
你以为这只是一次投资游戏?不,这其实是美国金融战的一种延续。在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贸易封锁没能有效瓦解对手后,它换了个维度来引诱全球资本:从硬件到币圈,从晶片到数字资产,逻辑没变,只是包装更精致。看起来是在给你自由,其实是精密设计的镰刀。
中国现在的策略是直接退出这盘桌游,不玩了。监管一句话,平台全下架,银行也不管。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弹珠,看到有同学出老千,干脆把玻璃球一甩:不陪你玩了。虽然也有些人还偷偷跑去海外交易,但那规模,跟币圈早期的“全民挖矿”根本没法比。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完全没风险。现在的Web3、NFT、链游这些新概念,其实背后很多依然是“币”的影子。只是它们换了马甲,换了叙事,但底层问题没变:谁定规则,谁控平台,谁收割用户。所以监管不是要不要干的问题,而是怎么盯紧、怎么穿透的问题。
这也是为啥我越来越觉得,越是热闹的东西,越要冷静看。比特币的故事,其实讲了十多年,还在讲“去中心化”“反中介”“价值储藏”,可真要问一句,它解决了哪个老百姓的现实问题?换电费能用?买大米能刷?上个学交学费能转?如果不能,那它就还在“炒”的逻辑里,不在“用”的轨道上。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这个“击鼓传花”的鼓,还能敲多久?有没有可能,最后花停了、鼓烂了,场子却没人愿意接?
你觉得,谁是那个最后一个站着不动的人?
上一篇:暴跌50%了,白酒能不能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