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陆家嘴金融论坛的8条新政里,最刺激神经的莫过于IPO提速。消息一出,各大股吧哀鸿遍野,仿佛又看到2015年股灾前夜的光景。但有意思的是,每次市场对扩容的恐慌,最终都成了新机会的温床——就像2019年科创板开闸前,创业板先跌为敬,结果半年后硬科技赛道跑出翻倍潮。这次会不一样吗?
一,IPO恐惧症的病根在哪?
表面看,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天经地义。但问题在于定价机制——2020年注册制试点后,深证次新股指数(蓝线)像坐了跳楼机,4年暴跌44%,同期深成指(红线)好歹只微跌。这组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给一级市场的狂欢买单,而且是用真金白银买的头等舱票。
但骂街解决不了问题。我翻遍近十年数据发现个有趣规律:每次IPO重启初期,次新股都会上演"甜蜜期"。比如2020年7月注册制落地后三个月,次新指数跑赢大盘12%。这就像赌场开业先送筹码——不让你尝点甜头,怎么骗你上牌桌?
二、破局点藏在行为金融学里
现在市场最大的认知陷阱,是认为IPO利空会均匀打击所有股票。实际上,主力永远在玩"声东击西"的游戏:当旧热点里的新股估值顶破天际时,新战场的筹备早已开始。
举个例子,去年人工智能火爆时上市的中科蓝讯,发行价直接对标行业龙头,上市即巅峰。但同期低调上市的某光伏设备商,首日涨幅不足30%,三个月后却走出翻倍行情。这里面的门道在于:机构需要新的估值洼地来承接IPO洪流。
三、用量化数据撕开机构底牌
问题是,散户怎么提前发现这些新战场?看K线?那基本等于用指南针找WIFI信号。我见过太多人对着下面这种走势图抓狂:
其实破解方法早被量化模型攻克了。比如「定级分区」数据把机构行为分成1-4级,1级代表高度活跃。当某只股票在震荡中持续出现1-2级切换时(如下图),就像赌场荷官洗牌时露出特殊手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牌局要变天了。
这种「机构控盘」模式有个反常识的特点:表面看忽上忽下像无头苍蝇,实则所有动作都在划定的泳道里。就像职业拳手赛前称重时的虚张声势,真到开打全是标准组合拳。至于此刻大家手头震荡的股票,是不是「机构控盘」,可以自己到应用市场,搜索并且安装博尔系统的手机应用,再自己去观察自己的股票的「定级分区」数据变化。
四、当前市场最危险的错觉
现在论坛里最流行的论调是"机构跑路了",但量化数据啪啪打脸——「机构锁仓」特征近期反而冲上异动榜首(下图)。这说明什么?大资金正在玩"苦肉计",一边用下跌制造恐慌,一边偷偷加固阵地。
这让我想起2018年底的情形:当时贸易战阴云密布,但「机构库存」数据却逆势走高。三个月后春季行情爆发,提前布局者赚得盆满钵满。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量化信号从不说谎。
回到开头的IPO争议,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投资者用情绪代替工具。当市场因恐惧而颤抖时,往往是数据最清醒的时刻——就像暴雨前的蚂蚁能感知气压变化,量化模型就是现代投资者的生物雷达。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