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陆家嘴会议,8条重磅,反应最大的就是对IPO的提速。大家都怕扩容,所以很快就有媒体发文出来安抚。实际,全市场瑟瑟发抖的时候,反而机会更加确定,我下面详细讲。
一,该不该怕IPO
表面上看,IPO是应该的,股市只有支持经济发展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A股当然需要那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企业,进行新陈代谢。
但是,关键是谁来为它来买单,买单的代价有多大。我们看下图,红色的深成指,蓝色的事深证次新股指数。2020年以来,深成指4年半下来是微跌,但深证次新暴跌了44%。
换而言之,2020年开始IPO数量速度提升,IPO价格虚高,A股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给IPO买单,还是一个天价大单。
所以股民怕IPO有错吗?一点没错。
二,峰回路转
实际上,IPO停停发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IPO让股市买单并不是秘密,但为啥每次都能得逞?奥秘就在于上图,大家注意2020年IPO刚提速的几个月,次新指数表现甚至是由于深成指的。实际次次如此,要完成IPO扩容的目标,就一定得先给市场甜头,有了甜头,大家趋之若鹜。
所以接下来甜头在哪里?一定不是当前已经炒上天的板块,那些板块就算有新股上来,价格也是一步到位,基本上市就是巅峰。只有切换新热点,才能让普通人看到新股开盘不高,一旦行情来了,反而表现比市场更好。
以上虽然只是我的预估,但毕竟历年都是如此。否则普通人谈虎色变的时候还想加大IPO就是做梦了。
三,新热点的前兆
在茫茫股海中寻找新热点谈何容易?关键是要盯住机构资金的动向。但问题是,机构与散户本就是博弈中的对手盘,机构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即便有散户偶然猜对了方向,一旦跟风者众,机构也会立即改变策略。
以这个股票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后突然突破大涨。仅凭走势图很难判断震荡期间机构是否在控盘。
五、量化模型的力量
幸运的是,随着量化模型的发展,普通投资者现在也能通过数据来识别「机构交易特征」。比如观察一批股票从默默无闻到成为市场新贵的过程,背后必然经历"机构控盘"到"拉升"的过程。而要识别「机构控盘」,就需要借助「定级分区」数据。
下图展示的就是「定级分区」数据,它将「机构行为」活跃度分为1-4级。1级最活跃,4级最不活跃。虽然这是模型计算的结果,但已经足够我们判断机构的真实意图。
四,数据揭示的真相
最近的市场统计显示,「机构锁仓」异动数据排名第一。这意味着虽然上证指数下跌,多数股票也在调整,但机构态度依然积极。他们没有落荒而逃,而是选择锁仓观望。这种姿态为随时可能出现的反击埋下了伏笔。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