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存款现状:高储蓄率背后的真相
疫情后,中国居民存款热情空前高涨。央行数据显示,今年1-7月,新增存款高达11.09万亿元,人均存款达到9.42万元,按三口之家计算,平均家庭存款已达28.26万元。这一数字引发热议,许多网友自嘲“拖了全国后腿”。 然而,这些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真相一:平均数掩盖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央行公布的数据是平均值,这意味着超过60%的居民存款低于平均水平。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的人口拥有80%的存款,而剩余98%的人口仅拥有20%的存款。因此,“被平均”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更具体地说,存款超过30万元的家庭仅占19.3%,约为9553万户(基于4.95亿家庭总数计算);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占比更低,不足2%。这意味着,拥有50万元以上存款,你已超越了全国98%的人口。
真相二:多元化投资分散了银行存款。近年来,中国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工具的兴起,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出银行存款。目前,中国股民数量已达2.2亿,基民数量高达6亿,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超过1亿。 这部分资金不再计入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存款,导致银行存款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居民的整体财富状况。
真相三:年轻一代消费观念转变,负债率攀升。与父辈勤俭节约的传统观念不同,许多年轻家庭,尤其是90后(约1.75亿人),更倾向于消费主义,甚至透支消费。数据显示,近90%的90后背负债务,人均负债高达12.7万元。 月光族、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压缩了年轻一代的存款空间。
真相四:高房贷压力吞噬可支配收入。中国居民的房贷压力巨大,总规模近39万亿元,房奴人数超过2亿。这意味着,超过两亿个家庭每月要偿还巨额房贷,可支配收入被严重挤压,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存款自然有限。 对于这些背负房贷的家庭来说,即使拥有存款,金额也往往低于10万元。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表象背后,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多元化投资渠道、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沉重的房贷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0万元存款看似不算巨额财富,但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能够拥有如此存款,的确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我们必须跳脱平均数的局限,从更宏观、更细致的视角,才能深刻理解中国居民的真实财富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