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养老保险体系研究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现状与前景展望
报告共计:19页
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现状与未来发展:三大支柱构建养老保障网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健运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撑,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备受瞩目。目前,中国已形成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搭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战略储备,共同为国民养老保驾护航。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成效显著,风险防控机制升级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覆盖范围最广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呈现“双轨并行”的特点。截至2022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约7万亿元,其中77%为地方留存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及国债,年均收益率保持在2% - 3%,与1 - 3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持平,为养老金的日常支付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剩余23%的资金则委托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多元化投资。自2012年试点以来,委托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3年末,累计投资收益额达3066.71亿元,年均收益率达5.00%,显著高于2.88%的保底利率。委托投资范围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多元资产,通过专业化运作实现了资金的保值增值。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起,由部分超额收益计提形成的风险基金开始独立运营,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年均收益率2.41%,专项用于弥补委托投资收益缺口,进一步强化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防控能力。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担当,多元投资业绩亮眼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国家养老战略储备基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累计财政净拨入1.14万亿元,而通过市场化投资实现的累计收益高达1.68万亿元,年化收益率达7.36%,长期投资业绩表现优异。
在投资策略上,社保基金以境内市场为主,投资占比达88.5%,境外投资占比11.5%,主要用于分散风险,且未达到20%的政策上限。投资模式采用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委托投资占比近70%,涵盖境内外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多元资产;直接投资占比约30%,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股权投资等。这种多元化的投资布局,既保障了资金安全,又通过专业化管理获得了超额收益,充分发挥了战略储备基金的作用。
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稳步推进,投资风格偏保守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补充,采用完全积累制运作。截至2024年末,企业年金基金资金规模达到3.61万亿元,自2007年以来年化投资收益率达6.17%。然而,在投资风格上,企业年金仍偏保守,固定收益类资产达2.2万亿元,占比较高。尽管含权益类计划的资产规模达3.02万亿元,年化投资回报率5.71%,略高于固定收益类计划的4.78%,但整体配置仍以稳健为主。
职业年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5年相关制度建立后,到2024年末投资运营规模已达3.11万亿元,2020年至2024年的年化投资回报率为4.42%,整体表现较好。与企业年金类似,职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也限于境内和中国香港市场,投资资产类型丰富,但具体配置情况尚未披露。
个人养老金:起步阶段潜力待释放,风险偏好逐步提升
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于2022年正式启动试点,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4年末,36个试点地区开户人数约7000万人,但实际缴费人数占比约30%,参与意愿有待提高。
在投资产品方面,个人养老金可投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多种产品,截至2025年5月25日,共有1026只产品。其中银行理财类产品36只,以稳健型为主;基金类产品295只,以中风险产品为主,仅有18只中高风险产品,且多为指数基金,整体风险偏好不强。随着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市场的发展,个人养老金产品的风险偏好有望逐步提升。
未来展望:多支柱协同发展,提升养老储备功能
展望未来,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进一步扩大委托投资比例,提高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在保持稳健投资的同时,可适度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提升收益水平;个人养老金则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类型,引导居民提升风险偏好,充分发挥第三支柱的补充作用。
通过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协同发展,搭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功能,中国将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网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投资管理水平的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有望进一步提高,更好地实现养老储备的保值增值,为国民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1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