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潮玩价格神话的破灭只在转瞬之间。
6月19日,“Labubu价格崩盘”话题以惊人速度登上热搜榜首。这个曾被冠以“塑料茅台”称号的潮玩盲盒,在短短24小时内经历史诗级价格暴跌。
据潮玩二手交易平台“千岛”的数据,Labubu 3.0整盒成交价格暴跌45%,隐藏款“本我”价格跌幅超38%。以千岛APP上的“前方高能”系列Labubu挂件为例,其成交均价接近声“腰斩”,从2279.7元跌至1181.3元,跌幅超48%。
这场价格崩盘,始于前一天泡泡玛特的突然行动。
6月18日,这家潮玩巨头对Labubu 3.0系列开启全球预售,全渠道投放量达400万-500万件,最长预售期排至9月22日。天猫单场直播放出超25万件,抖音、小程序同步放量。
官方出手放出巨量,二手市场的价格应声大跌。Labubu价格雪崩之下,谁还会在为“塑料茅台”买单?
就在崩盘发生前十天,Labubu还在创造令人瞠目的财富神话。
6月10日,北京永乐拍卖行,一款全球唯一的薄荷色Labubu雕塑以108万元落槌成交,创下潮流玩具领域最高单件成交纪录。
这款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设计的精灵形象,已成为现象级全球IP。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国际巨星在社交媒体晒出Labubu,泰国公主甚至拎着Labubu挂件的爱马仕包出席时装周。
尤其在二手市场,Labubu的价格早已脱离现实。整盒盲盒原价594元,被炒至1500-2800元;隐藏款“本我”最高炒至4607元,溢价超30倍;Vans联名款二手价达2.8万元。
价格神话之下,Labubu被称为年轻人的“塑料茅台”,一时炙手可热。
消费市场的狂热很快传导至资本市场。
Labubu所属的公司泡泡玛特港股年内涨幅超10倍,创始人王宁以208亿美元身家成为河南新首富。
价格崩盘前,Labubu市场已陷入疯狂。
在西安,资深玩家向华商报记者揭露:“黄牛10分钟就能扫光全市门店现货,原价99元的隐藏款最高被炒到5000元。”
这些黄牛的操作链条高度组织化,一位潮玩从业者向媒体揭露:“黄牛和商场的人勾结,实际已提前进入。商场开门时,他们直接站在货架前扫货。”
除此之外,还有更专业化的黄牛,购买抢单软件实现毫秒级机器代抢。规模化囤货后,原价594元的整盒盲盒被炒至2400元,溢价近3倍;VANS联名款从599元飙升至3万元;而隐藏款溢价普遍超过千元。
这种暴利模式建立在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之上。
Labubu的爆红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稀缺性游戏。隐藏款中签率低至1/72,全球限量发售的标签不断刺激消费者神经。
这种策略在明星效应加持下效果惊人。
BLACKPINK成员Lisa在Instagram展示Labubu挂饰,带动东南亚抢购潮;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国际巨星跟进,使其成为欧美“包挂文化”的潮流符号。在TikTok,话题#LabubuHaul播放量突破10亿次,Labubu连续数周稳居TikTok Shop美国站销售额榜首。
泡泡玛特2024年海外收入激增375.2%,其中Labubu系列贡献超60%销量。这种全球化成功与其模糊的文化标签密切相关,非典型东方美学设计,使其同时被亚洲传统与欧美流行文化接纳。
然而随着泡沫过度膨胀,当99元的“快乐补偿”变成5000元的金融产品时,消费者心理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同样的钱我获得不了快乐,那我为什么不买黄金?”
一旦年轻人开始用黄金对比潮玩,意味着商品正丧失情绪价值属性,沦为投机标的。
在此背景之下,最近一次的官方大补货,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泡泡玛特此次补货覆盖全渠道,短时间内造车供应量激增,彻底打破了此前的“稀缺性”叙事,市场预期也在短时间内得到逆转。
当官方以99元原价持续供货,社交平台涌现“终于抢到”的晒单,与高价接盘者的“血亏”形成鲜明对比。加之李佳琦等意见领袖呼吁理性消费,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市场的非理性购买。
二手市场价格体系的崩盘,最直接的冲击是黄牛党们。
“跌麻了。”一位黄牛向红星资本局透露,6月预售的整盒回收价从1500元以上骤降至1150元,而9月预售的整盒仅值640元。部分黄牛单日亏损超5万元,社群出现踩踏式抛售。
在此情形之下,黄牛群体迅速分化,一部分转向低价收购远期订单,部分则清仓离场,而此前依赖“科技抢单-囤货-高溢价转卖”的暴利链条彻底瓦解。
黄牛之外,资本市场遭受到了价格暴跌的牵连。
补货后两个交易日,泡泡玛特股价累计跌超15%,市值蒸发240亿港元。光大证券研报发出预警,指出Labubu崩盘或预示潮玩行业估值泡沫。
冷思考之下,市场对泡泡玛特的担忧不止于Labubu价格,投资者开始质疑其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IP生命周期能否支撑高估值?
此次Labubu崩盘,一度被业内比作“潮玩版郁金香泡沫”。纵观历史,暴力熊热度维持约2年,《黑神话:悟空》火爆期不足3个月,就连泡泡玛特旗下曾经的热门IP Molly也因过度炒作导致二手价大跌,如今Labubu似乎正重蹈覆辙。
面对价格崩盘,泡泡玛特陷入商业逻辑的根本矛盾:既要维持IP稀缺性带来的溢价光环,又要扩大销量支撑业绩增长。
泡泡玛特的当务之急,是在商业利益与市场秩序间找到平衡点。一旦潮玩从收藏品异化为投机工具,其文化价值必然被稀释。此次突袭补货,正是被业内视为官方对黄牛的精准打击。
内部人士向媒体明确表示:“此次预售就是要让真心喜爱的人买到,不是给投机者囤货。”在策略上,泡泡玛特公司同步升级了反抢购系统,并采用无规律补货打破黄牛预期。
这场价格的暴跌,一方面是黄牛们的灾难,但同时更是行业回归理性的契机。毕竟99元能买到简单的快乐,年轻人自然会买单,但当这份快乐被标上金融价格,泡沫的破裂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