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但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算拥有这座金山,也只能卖出最低的价钱。
并且还要再花百倍价钱,从国外买回经过提炼的稀土,直到一位老人,用自己的研究颠覆了全球稀土产业格局,让中国稀土从“按吨卖”变成“按克算”!
抱着金山
将两种化学性质“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稀土元素——镨和钕高效分离,曾是困扰全球的难题,核心技术长期被少数西方国家牢牢掌控。
在多数人选择沿用低效老路时,中国,一位年过半百的科学家徐光宪,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当时几乎无人相信的全新技术路线——萃取法。
他的这一决定,不仅开启了中国稀土产业的逆袭之路,更让西方霸主们一夜之间集体失业。
咱脚下的土,是全世界最富的稀天大宝藏,占了全球近九成。
可我们的口袋,却比谁都瘪。土里的宝贝,被挖出来,粗粗地筛一遍,就用近乎白送的价钱,一船一船地运往海外。
用不了多久,这些“土疙瘩”摇身一变,穿上高纯度的“洋外套”,再用宰牛的价钱卖回中国。那时候,小到一部手机,大到国防重器,都得仰人鼻息。
这不叫生意,这叫战略短板。风力发电机的磁铁,电动汽车的电机,甚至导弹里最精密的激光元器件,哪个离得开稀土?命脉攥在别人手里,就像家里有水井,却被当成“送水工”,人家一断供,我们就得渴死。
这笔账,憋屈,但又无可奈何。
徐光宪
就在这最憋屈的时候,一个叫徐光宪的老人站了出来。
他这辈子,就是一部共和国的奋斗简史。早年在美国学成,本可以过上西装革履的优渥生活,他却一头扎回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几经风雨沉浮,再回到科研岗位时,他已年过半百。
国家递给他一个滚烫的山芋:把镨和钕分开。
这两种稀土元素,化学性质像得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双胞胎,在全世界都被公认为分离难题。当时国际上那套主流工艺,不仅效率低得吓人,成本高得离谱,技术更是被几个西方国家捂得死死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摆在徐光宪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别人走过的“作坊”老路,另一条,是当时还只停留在理论雏形的“萃取法”新路。
徐老先生的决定,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爬,我们另起炉灶,把“萃取法”这块最硬的骨头啃下来。
这可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稀土分离,好比让你从17个长相、脾气、习惯都一模一样的兄弟里,把老三和老四精准地拎出来。没别的办法,只能下笨功夫。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一间大实验室,上百个玻璃分液漏斗一字排开,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稀土溶液。一群研究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抓紧,摇晃,静置,等液体分层,再小心翼翼地拧开活塞。
一套完整的模拟实验,跑下来要一百多天。这中间,任何一个微小的手滑,或是数据上的一点不理想,就意味着一百多天的汗水付诸东流,一切从头再来。那种挫败感,足以把任何不够坚韧的雄心磨成粉末。
徐光宪自己,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教授,白天跟着年轻人一起摇漏斗,干着最枯燥的体力活。晚上,又在书桌前点上一盏灯,变回那个彻夜推演公式的理论家。一周工作八十个小时,是他的日常。
他甚至八次下到包头钢厂,跟一线工人同吃同住,一起在车间里摸爬滚打,把实验室里繁琐的方法,改成工厂里人人都能上手的流程。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他坚信,再复杂的化学反应,背后也必然有一套简洁、优美的数学逻辑在支配。他要找的,就是那把能解开所有乱麻的钥匙。
他找到了。他用上百个数学公式,把这个混沌无比的化学过程,搭建成了一个精准、可预测的数学模型。
按克算
中国的稀土分离,彻底告别了“瞎子摸象”的时代。过去工厂工程师花上百天做模拟实验才能定下一条生产线,现在,只需要把原料数据输进电脑,跑一遍徐光宪的数学模型,几个小时,最优的生产方案就出来了。
徐光宪管这叫“一步放大”——实验室的理论,可以直接指导工厂大规模生产。理论与现实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被他用数学,填平了。
国内同行起初都不敢相信:折磨了全世界几十年的难题,让一个中国老头用一套公式就给破了?
更让人敬佩的,是徐老先生的格局。这套技术,如果申请专利,他足以富甲一方。但他没有。从1978年开始,他办起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自己和团队呕心沥血换来的理论、参数、软件,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全国的国营稀土厂。
他要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厂的发财,而是整个中国稀土产业,能集体把腰杆挺直。
星星之火,瞬间燎原。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一夜之间发现天变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技术壁垒,在中国成本的“洪水猛兽”面前,脆得像一层窗户纸。
法国、美国、日本的稀土工厂,在成本上毫无还手之力,眼睁睁看着订单被抢光,最后只能纷纷减产、停产,狼狈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九十年代,全世界高纯度稀土的市场,九成以上,都姓了“中国”。
国外媒体把这种颠覆,称为“中国冲击”。可惜,胜利的喜悦没有持续太久。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国内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开始陷入“自相残杀”式的价格战。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技术优势,反而让稀土这种宝贵的战略资源,卖出了令人心痛的“白菜价”。
一些发达国家,看准了这个机会,干脆关停了本国污染严重、成本高昂的矿山,转而从中国大量廉价进口稀土。他们不使用,只储备。
这等于是在拿着我们的血汗钱,去储备他们未来的战略武器。年过八旬的徐光宪,比谁都看得远,也比谁都着急。他明白,资源是有限的,技术优势如果不能变成国家战略优势,那胜利不过是昙花一现。
2005年到2006年,他两次上书国务院,声嘶力竭地呼吁,要保护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要守住国家的战略命脉。他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我怕二三十年后,我们自己的稀土用光了,中国要从稀土大国变成稀土小国!”
他的奔走呼号,最终推动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为狂飙突进的中国稀土产业,划下了一条理性的战略红线。
徐光宪先生后来也走了,但他留下的,远不止一套公式。他编写的《物质结构》教材,影响了中国整整几代化学人。他培养的学生,如今都是中国稀土领域挑大梁的顶梁柱。
结语
技术会被迭代,公式会被超越。但那种扎根土地、心怀家国的风骨,那种功成不必在我、甘为人梯的精神,却能穿透时光,永远地传递下去。
今天,我们口袋里的手机,窗外旋转的风车,背后都站着一位用漏斗和公式,为中国工业撑起一片天的老人。
信息源:徐光宪,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