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美国被视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意味着在全球事务的治理中,常常可以看到“美国例外论”的身影。这一理论也在诸多情况下得到了印证,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领域,美国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格局的变化,这一传统观念似乎开始动摇。美国人逐渐意识到,他们一度引以为傲的政策工具箱,开始在面对中国时效果大打折扣。美国政策似乎对中国的反制措施越来越“无能为力”,甚至不得不主动走上谈判桌,寻求妥协与和解。
近期,中美双方围绕稀土资源展开的谈判正是这一转变的生动体现。美国在试图对中国挑衅时,却因中国启动稀土管控措施,导致国内多家工厂陷入停产困境。众多汽车生产线停摆,这使得向来对华强硬的特朗普,不得不放下姿态,主动与中国展开对话。甚至连他的言辞变得更加温和,眼神中不再是往日的敌意,反而显得温和与务实。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些美国专家对于特朗普的“识相”反应却表现得颇为失望,他们将矛头指向了美国政府自身的稀土战略。
01. 美国专家批评政府稀土战略失败
美国知名媒体《国家利益》网站在6月中旬发布了一篇署名文章,作者布兰登·韦切特是美国资深国防分析师,曾担任美国国会地缘政治分析师。他在文章中指出,特朗普政府与中国就稀土问题达成的协议,换取了中国留学生继续在美学习,但美国却没有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利益。韦切特认为,特朗普的这一举措,虽然在短期内看似合理,但从长远来看并没有解决美国的稀土供应危机。
事实上,尽管美国拥有稀土资源,但数十年前,为了所谓的环保政策,美国关闭了本土的稀土矿场,放弃了这一关键资源的开采。这一决策导致美国如今不得不依赖中国的廉价稀土资源,无法实现“稀土多元化”战略。韦切特认为,美国依赖中国的稀土进口,意味着在未来一旦中美发生冲突,美国将会陷入无所作为的尴尬境地,现实是,美国的稀土战略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滞后。
特朗普政府曾提出过很多强硬的政策,包括强化西半球防御,但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失去意义。对于稀土问题,特朗普也没有表现出实际行动,虽然一度提出过开采格陵兰岛的方案,但最终这些提议都未能得到落实。事实上,特朗普对于稀土问题的处理,极有可能重复以前的错误,依旧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02. 揭示美国政府的现实困境
韦切特对特朗普政府的批评,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特朗普政府虽然提出了很多看似强硬的战略,但实际上往往未能付诸实践,甚至往往让其行动变得摇摆不定。特朗普的领导风格一方面强调大刀阔斧,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审慎与保守,常常担心重蹈伊拉克战争那样的覆辙。
以最近美军对伊朗的轰炸为例,特朗普试图通过战略轰炸机攻击伊朗核设施,尽量以最小的风险达成战略目标,避免美国卷入新的大规模冲突。类似的矛盾也出现在稀土问题上。如果特朗普政府真的决定开采国内稀土资源,那么鉴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滞后与环保政策的限制,重新启动这些矿场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将加剧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而如果选择在国外开采稀土,美国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还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要确保这些投资能够顺利运作,成本将急剧增加,甚至可能超出预期,最终令美国经济背负沉重负担。
更令人担忧的是,特朗普在国内的政治风头并不顺利,党内的内斗以及来自各方的批评使他面临巨大的压力。即使他计划将稀土问题作为重要政策推进,但如果换届后政权发生变化,特朗普可能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历史责任,而这种责任他显然并不愿意承担。
03. 中国的立场与应对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特朗普的性格和行动风格实际上是美国衰退的缩影。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倾向于“放手”,收缩实力来应对一些关键方向,这也是“重返亚太”战略背后的核心意图。然而,伴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稳步提升,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的对抗,将更有可能让美国在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军事专家和智库人士普遍认为,如果双方真的发生冲突,美国的损失将远大于中国。
特朗普一系列“拍脑袋”的决策,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带来了严重冲击。他的贸易战举措,不仅让美国的盟友感到不满,还暴露了美国对中国的无力感。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正在迅速下降,这种状态加速了美国霸权体系的解体。
如今,美国在稀土问题上被中国“卡脖子”,短期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这种局面加剧了美国的焦虑情绪,也进一步削弱了全球对美国实力的信任。频繁的军事介入也让美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难以维持,正陷入一个新的死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最需要关注的,或许是美国国内部分高层精英的持续不甘心,他们可能会推动特朗普进行“最后一搏”,甚至在稀土问题上采取更为激进的政策。因此,中国应保持警觉,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