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特朗普是真忙,一边轰炸伊朗,一边加征关税,
此前美国商务部发布相应公告,将钢相应产品关税加征至50%,已于6月23日生效。
同时被美军炸蒙的伊朗回过神儿来,决定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使出石油杀招,
直接挑战全球能源命脉,这两股力量的碰撞,
不仅让特朗普的日子不好过,也让全球市场屏息以待。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向来以“雷厉风行”,
根据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告,自2025年6月23日起,洗碗机、洗衣机、冰箱等,
八大类产品将统一适用50%税率,征税金额按其中钢铁组件的价值计算。
这一举措是继今年3月钢铝关税上调后的又一次加码,
2月10日钢铝关税定为25%,6月3日升至50%,如今更是将范围扩展至日常消费品。
这一政策看似意在保护美国本土产业,效果却引发激烈争议。
短期内,美国钢铁企业或许能从中获益,但进口成本的骤增直接推高了家电价格。
据市场分析,零售价格可能上涨5%-10%,同时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可能引发贸易伙伴的反制,
威胁美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高关税真能如特朗普所愿,振兴美国经济,还是会成为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冒险之举?
关税风波未平,中东局势又添新变数,
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委员库萨里近日透露,议会建议关闭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被誉为“世界石油的咽喉”,每日通过这里的海运原油占全球总量的1/3,
货物运输量占全球的1/5。一旦关闭,全球石油供应将遭遇重创。
专家预测,油价可能从当前的75美元/桶飙升至100-120美元/桶,甚至更高。
自以伊冲突升级以来,布伦特原油已涨至75.78美元/桶,
美国原油也攀升至74.04美元/桶,市场早已嗅到了不安的气息。
伊朗此举是虚张声势,还是真要孤注一掷?
特朗普又将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
面对关税和油价的双重挑战,特朗普的处境可谓“左右为难”,
在关税问题上,90天的关税暂缓期即将在7月9日到期,
过去70多天里,除英美达成协议、中美暂缓关税外,其他谈判几乎毫无进展,
日本、欧盟在汽车关税上的分歧更加明显,短时间内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市场普遍预测,特朗普可能选择再次延期,并不会恢复“对等关税”,以避免更大的经济动荡。
伊朗的“石油牌”更是直接打在了特朗普的痛点上。
他曾在6月12日公开表示,希望油价下跌以控制通胀,
若霍尔木兹海峡关闭,高油价将推高美国汽油价格,
并通过能源成本传导至制造业、物流等行业,最终加剧通胀压力。
美联储已将2025年通胀预期上调至3.5%,若油价失控,通胀可能突破4%,
迫使高利率政策延续,经济复苏前景蒙阴。
特朗普的强硬策略能否化解危机,还是会让美国经济陷入更大的泥潭?
这场关税与石油的博弈,影响远超美伊两国,
依赖对美出口的经济体如欧盟和亚洲国家首当其冲。
一些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视角,阿波罗全球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
特朗普可能在下一盘“大棋”——通过激进的关税预期,最终以较低税率(如10%)实现多赢。
他建议对除特定国家外的所有国家维持10%关税,并延长一年过渡期,以减少市场震荡。
这一方案若实施,美国可获约4000亿美元年税收,同时缓解全球经济压力。
在能源市场,油价上涨对消费者不利,却可能让产油国如俄罗斯、沙特受益。国际能源署警告,
霍尔木兹海峡若关闭,全球石油供应将减少20%,恐引发“滞胀”危机。
对中国车主而言,国际油价上涨也将推高国内汽柴油价格,出行成本增加在所难免。
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会是谁?全球经济又将走向何方?
除了显而易见的冲击,美国本土钢铁产能的短板不容忽视,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仅为78%,远未饱和,高关税也没用明显的提振产业。
其实伊朗的强硬态度,可能与他们国内的经济困境有关。
受多年制裁影响,伊朗急需通过能源杠杆撬动国际局势,缓解内部压力。
此外全球央行正密切关注油价与通胀的联动效应。
欧洲央行表示,若油价突破100美元/桶,欧元区通胀可能升至3%,影响经济复苏。
新兴市场国家更是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双重风险。
特朗普的50%关税与伊朗的霍尔木兹海峡反击,如同两股风暴交汇,席卷全球经济,
从关税引发的贸易战到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这场博弈充满变数。
危机也可能成为转机,促使各国重新审视贸易与能源的平衡之道。
无论结果如何,保持关注、理性应对,或许是我们面对这场风暴的最佳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