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作为今年以来最热门的投资品,随着近期的高位震荡,该买还是该卖,再次成了很多人的困惑。
花旗认为,在基准情景下,随着全球增长信心改善、特朗普贸易政策转向温和、美联储立场从紧缩转向中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将会减弱。
报告明确指出,黄金价格已上涨至名义和实际水平,与黄金的边际成本脱钩,可能即将迎来“最后的辉煌”。
花旗预计,金价将在今年三季度达到顶峰(3100-3500美元/盎司)后逐步回落,预计到2026年下半年,金价将回落至2500-2700美元/盎司区间,较当前远期价格下跌约20-25%。
然而,相比悲观的花旗银行,各国央行却依然在持续加码购入黄金。
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显示,在72家受访央行中,43%明确表示预期其黄金储备将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这一比例较去年的29%大幅跃升,创下该项调研8年来的历史新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没有任何一家央行预期会减持黄金。而更长期的视角来看,76%的央行预计其黄金持仓占储备比例将在未来五年内上升,远超去年的6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预期央行美元计价储备将在五年内下降,高于去年的62%。
"西方国家已经停止抛售黄金,新兴市场国家开始买入,它们正在追赶并建立更多黄金储备,"WGC央行业务全球主管Shaokai Fan表示,"这些数字中的一些变化相当巨大。"
有分析认为,黄金不受任何政府信用或政策波动的影响,拥有内在价值且无交易对手风险,加之全球央行持续大规模增持,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纯粹价值储存工具的地位。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黄金价格飙升95%,于今年4月创下每盎司3500.05美元的历史新高。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外汇储备被冻结的先例,让各国央行深刻意识到黄金作为储备资产的独特价值。
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国际储备结构中悄然发生。黄金已于去年底超越欧元,成为全球央行储备中的第二大资产。与此同时,以美国国债为主的美元资产占全球储备的比例持续下滑至46%,延续了长期下降趋势。
推动美元储备份额加速下降的因素包括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没收风险,以及外国债权人可能面临不公平待遇的担忧。所有这些因素都为黄金提供了结构性利好。
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超过半数央行表示,黄金缺乏政治风险是其持金决策的相关因素,78%的央行则强调了黄金的零违约风险特性。
当前的变化趋势表明,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正在形成,而黄金在其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当短期方向迷雾重重,纪律性定投成为破局关键。从历史数据来看,定投制胜有着三重逻辑:
(1)熨平政治黑天鹅冲击:2020年3月疫情恐慌金价单日暴跌12%,定投者反而在低位加仓,半年后收益反超一次性投资者21%。
(2)捕捉央行增持长期红利:过去十年央行年度净购金量增长8倍,定投可持续分享主权资本流入红利.
(3)对冲法币贬值慢性毒药:人民币兑美元十年贬值23%,定投黄金年化4.1%收益实质构成购买力保护盾。
定投到底有没有用,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2020年,当时黄金首次突破2000美元/盎司,市场上同样充斥着“泡沫论”。
而如果在当时启动月定投,简单估算下
(1)2022年俄乌冲突:定投账户在2200-2300美元区间密集吸筹
(2)2023年硅谷银行暴雷:定投者在3200美元下方完成关键加仓
(3)2024年突破3500美元:四年定投总收益达87%,超出一次性投资41%。
显然,定投是有效的,而定投者的智慧在于:不预测风暴何时来,但确保每次潮汐都为自己增加一粒金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