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硅谷创投圈里总在聊一个词,叫 “种子轮后就自给自足” (seed-strapping)。
这玩法其实一直都有,但现在又火起来了,为啥?
主要是因为 AI 的发展,让公司花小钱也能办大事。
这到底是个啥操作?为什么现在能火?它是不是真能帮公司做大做强?
“种子轮后就自给自足”到底是啥?
简单说,就是一家创业公司,只拿一轮早期融资(通常是 50 万到 400 万美元的种子轮或天使轮),然后就靠自己挣的钱活下去,发展壮大。
跟传统的烧钱模式不一样,他们不再一轮一轮地找投资人要钱,而是靠业务收入,特别是利润,来支持公司的发展。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带资进组的白手起家”。先拿一笔启动资金,帮你找到PMF(产品和市场的契合点),实现盈利,然后就再也不用看投资人的脸色了。
那为啥这股风又刮回来了呢?
答案就是 AI。AI 改变了软件公司的“经济模型”。
AI 是怎么给这个玩法“加油”的?
有两个大趋势,让“种子轮后就自给自足”变得比以前更容易了:
1. 产品能更快地被市场认可
AI 工具让“从想法到赚钱”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现在,两三个工程师,几周时间就能搞出一个很牛的产品,以前可能要好几个月甚至几年。
而且,AI 产品的见效快、回报高,所以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大企业,都愿意早早地掏钱买单。
产品做得快,客户来得也快,所以很多创业公司没花多少钱,就做到了几百万美元的收入。
2. 人少也能办大事
就算产品已经很成功了,AI 也能帮你省下很多钱。
客服、销售、市场……很多重复性的工作,AI 都能自动搞定。再加上 AI 也能帮工程师、设计师提高效率,所以公司用很少的人就能快速发展。
比如有个 “精简 AI 公司排行榜” (Lean AI Leaderboard),上面全是些“小而美”的公司。他们只花了几百万美元,团队也就二三十人,但年收入都做到了几千万美元。
这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虽然他们不一定都严格遵循“种子轮后就自给自足”的模式,但他们证明了,小团队、小成本也能做成大生意,这鼓励了更多人去尝试。
哪些公司真的这么干了?
虽然这个词是最近才火的,但早就有公司这么干了:
最近的 AI 公司 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些公司都只融了一轮钱,就做到了千万美元的年收入。当然,他们未来也可能还会再融资。
这玩法,是香还是坑?
对创始人来说,这套玩法的好处很明显:
有个网友在 Hacker News 上就说,这种模式对求职者很有吸引力,因为它让公司的生存压力变小了。
但同时,风险也实实在在,而且这套玩法只适合某些行业和市场。
说白了,“种子轮后就自給自足”不是万能药。它很强大,但也需要你做出取舍。
什么情况下,这套玩法行得通?
在这些情况下,这套玩法最有效:
但在这些情况下,这就不是个好选择:
“跳过 A 轮”的变种玩法
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更有意思的变种玩法,叫 “跳过 A 轮” (skip-the-A)。
就是说,公司拿完种子轮/天使轮后,保持精简运营,直接跳过传统的 A 轮,然后在年收入达到千万美元级别时,直接去融更大金额、更高估值的 B 轮或 C 轮。
这种融资,可能名义上还叫 A 轮,但从金额和估值来看,其实更像是成长期融资(B 轮或 C 轮)。
Y Combinator 的 Garry Tan 就指出,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了。
前面提到的 Calendly 就是这么玩的。现在,这对那些收入增长迅猛的 AI 创业公司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因为它们的回报高、用户增长快,所以能很快就把年收入做到千万美元级别。
最后总结一下
对一些 AI 创业公司来说,“种子轮后就自给自足”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但和所有策略一样,它既不完美,也不通用。
最终,这个玩法能不能流行起来,取决于创始人如何权衡利弊。赢家,将是那些能准确判断哪条路更适合自己公司的人。
或许他不会很快威胁到传统的风险投资模式,因为目前为止,最顶尖的公司还是在不断地融资。但它可能会改变未来融资的玩法,以及很多公司的股权结构。因为它证明了一点:公司可以用越来越少的钱,办成越来越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