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灿
我在联系企业的过程中总会尝试着换位思考——首先了解职企双方的需求和困难,然后切合企业实际,建议企业设置能有效激发职工提升技术技能热情的内容。比如,一些生产操作岗位发放学历津贴对提质提效促进不大,我就建议企业对这些岗位侧重技能补贴。
我还负责帮助各县(市、区)新入职的集体协商指导员开展工作。一开始,不少人问我,和能级工资相似的制度,不少企业原本就有,实行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我回答他们:一是扩大能级补贴的覆盖面。我们将能级划分为“3+1”通道,即行政通道(职级津贴)、技术通道(职称津贴)、操作通道(技能津贴)、后勤通道(辅助岗位),很多企业原来可能只有职级、职称津贴,在我们提出建议之后,不少企业给操作岗位和后勤岗位也设置了能级补贴,更好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二是增加能级的要素,提高补贴标准。大部分企业原有的能级内容单一、标准不高,未必能很好起到激励作用。我们建议企业根据岗位、工种等合理制定补贴标准,让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让职工明明白白拿钱。
那些原本缺乏相关制度的企业,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它们普遍想对工资结构进行调整,但没有好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把他们的需要送上门。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中尝到了甜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成效开始带动更多企业积极参与。
(作者系金华市总工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