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宴,港股与A股IPO市场呈现出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火爆态势。
港股以其强劲的募资能力重回“全球募资王”宝座,而A股也在6月30日上演了震撼一幕,三大交易所一夜之间新增受理41家IPO企业,北交所、科创板、深交所纷纷发力,共同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度。
这两大市场的协同爆发,不仅彰显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强大活力,更引发了市场参与者的深度思考:这场IPO热潮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与机遇?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新上市企业43家,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增幅达43.33%。
除找钢集团采用De-SPAC方式上市外,其余均通过IPO方式登陆资本市场。43只上市新股募资总额高达1067.1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35.33亿港元增长688.54%,募资金额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881.47亿港元,强势回归“全球募资王”宝座。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市场预期,更让全球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港股市场。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的火爆程度超乎想象。
6月26日,港交所迎来3家公司集体鸣锣——周六福、圣贝拉、以及颖通控股,“港交所的锣不够用了”的调侃,成为今年港股IPO市场火爆的最佳写照。
从行业分布来看,消费、科技和医药等领域公司是赴港上市的“主力军”。医药类企业合计有10家,电气设备、硬件设备、汽车、软件服务等科技企业也达到10家,食品饮品企业6家。尤其是随着生成式AI的爆发,国内AI“新秀”崭露头角,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扎堆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并实现上市。
6月30日上市的云知声,聚焦AI语音赛道,被称为“港股AGI第一股”;1月15日上市的赛目科技,专注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此外,酒店机器人头部公司云迹科技、视觉感知机器人公司乐动机器人等也已递表港交所。
在市场表现方面,港股打新赚钱效应显著回升。2025年港股IPO的43家公司中,只有13家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破发率为30%,处于2018年以来低点。
创新药企映恩生物-B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其国际配售倍数超14倍,创下2022年以来18A企业最大融资规模,上市首日更是上涨116.7%,成为上半年首日涨幅最大的新股。药捷安康、云知声位居二、三名,首日涨幅分别为78.71%、44.59%。
蜜雪集团、佰泽医疗等公司也在上市首日涨超40%,成为投资者眼中的“肉签”。随着破发率下降,投资者打新的短期盈利概率提升,港股打新平均认购倍数飙升至600倍以上,创近6年新高,上半年港股前三大超额认购IPO分别为:布鲁可6000倍,蜜雪冰城5258倍,沪上阿姨3617倍。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股43只IPO上市新股的平均打新申购人数超过7.2万人,是2024年的4倍以上。
6月30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令人瞩目的IPO爆发。
北交所、科创板、深交所三大交易所一夜之间新增受理41家IPO企业,其中北交所受理32家,成为此次爆发的主力军,科创板受理5家,深交所受理4家。这一盛况不仅体现了A股市场强大的容纳能力和吸引力,也反映出企业对于登陆A股资本市场的强烈渴望。
北交所此次大规模受理企业,与其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紧密相关。
众多专精特新企业希望通过北交所这一平台,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关注,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科创板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此次受理的5家企业也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潜力,有望为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深交所则凭借其多元化的市场层次,吸引了不同类型的企业申报,进一步丰富了A股市场的生态。
A股市场的IPO热潮并非偶然,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发行审核流程,提高市场效率,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道。
同时,A股市场庞大的投资者群体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吸引企业上市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港交所和A股市场都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为企业上市创造良好环境。
港交所推出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门槛,优化IPO定价流程以及调整公开认购机制等改革措施,吸引更多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进一步提升了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的吸引力。港交所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上市政策也更加灵活多样,18A章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渠道,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市值门槛等,为各类企业打开了赴港上市的大门。
A股市场同样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
北交所不断完善制度规则,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科创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优化审核标准,加速科技企业上市进程;深交所深化改革,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合适的上市平台。政策的持续优化,为A股和港股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港股和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都成为吸引投资者和企业的重要因素。
港股市场中,众多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可观,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港股三姐妹”、布鲁可等公司的出色表现,让投资者切实感受到了港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同时,一些已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也十分亮眼,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A股市场同样不逊色,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新股上市后的表现也备受关注。
一些优质企业在上市后股价持续上涨,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收益,也吸引了更多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赚钱效应的凸显,使得资本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吸引更多资金和企业涌入。
港股市场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估值优势较为明显。以恒生指数为例,其市盈率和市净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投资者可以用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具有较高内在价值的股票。
港股市场中的传统行业,如金融、地产等,虽然业绩稳定但估值偏低,且具有较高的股息率,对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科技、消费等新兴行业在港股市场的估值也具有一定优势,相比A股市场,一些同类型的科技企业在港股的估值更为合理。
A股市场则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多元化的行业分布,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合适的估值空间。
主板市场对于传统行业企业的估值较为稳定,科创板和创业板则为科技创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提供了更高的估值预期。两大市场不同的估值特点,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和企业的需求,提升了整体投资性价比。
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机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
这些机构投资者凭借其丰富的投资经验、专业的研究团队和强大的资金实力,在港股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提升了市场的整体投资水平,使得港股市场的股价走势更加贴近企业的内在价值,市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A股市场近年来也在不断优化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的占比逐渐提高。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为市场带来了长期稳定的资金,同时也引导市场投资风格向价值投资转变。机构投资者的引领,使得A股市场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增强了市场对于企业上市的吸引力。
随着港股和A股IPO市场持续活跃,新一轮申报热潮已经来临。
据港交所披露易公告,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220家企业(含主板和创业板)处于IPO排队状态,较2024年同期显著增长。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在流动性改善、政策面利好以及估值持续提升的驱动下,港股IPO募资规模将持续扩张,有望迎来更多大型IPO项目。德勤报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IPO募资额大幅领先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全球占比达24%,与A股合计占比33%,凸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地位。
安永进一步预测,全年港股IPO募资额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新上市公司或达80家。
A股市场同样前景广阔,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将进一步增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优质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北交所、科创板、深交所将继续发挥各自的优势,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推动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港股和A股市场的协同发展,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两大市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更加完善、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企业来说,港股和A股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上市选择,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资本市场,实现更好的发展。
对于投资者来说,两大市场丰富的投资标的和多元化的投资机会,将为其提供更广阔的投资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转型升级,科技、消费、医药等新兴产业将在港股和A股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两大市场也将不断优化市场机制,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进一步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港股和A股市场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引擎,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全球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遇。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