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建议加大政策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质与量相统一的平稳增长。
江小涓指出,对比近三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政策导向持续深化:在质与量的关系上,最新要求是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明确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必须确保合理的经济增速;在需求侧管理上,已发展为“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与“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并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核心是消费与有效益的投资协同发力,形成良性循环。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但基于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和中央全面、协调的政策组合拳,有理由期待下半年能够继续延续趋稳向好态势,实现中期稳定增速的目标。
她认为,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一方面,标志性改革措施要落地见效。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这实际上是对民营经济做不好或不愿意做的领域进行补充,是履行战略使命的要求。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公平竞争至关重要。当前,企业间“内卷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企业压低价格在生存边缘相互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投资意愿降低,市场信心不足。整治“内卷”需要多管齐下,需要解决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另一方面,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竞争问题,本质上是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过去,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垂直分工模式,双方产业互补性强,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了互利共赢。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产业升级速度迅猛,与发达国家逐渐步入水平分工阶段,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展开直接竞争。中美经贸关系存在较大的谈判空间。中美双方诉求存在一定的错位,美国希望解决贸易逆差问题,而我们则致力于推动技术与市场的开放合作。近年来,中国对美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贸易联系。这表明,即使中美之间存在贸易摩擦,中国依然能够在全球贸易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面临着合作与竞争的双重压力。部分跨国公司因无法与中国本土企业竞争而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这并非仅仅是因为投资环境问题,更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朝着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不断努力。
江小涓强调,要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源于中国强大的创新能力、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本以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其复制、复用、复刻的特性使得大规模市场优势尤为突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