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战硝烟再起,印度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莫迪政府对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摆出一副硬刚到底的架势,这是要效仿中国,挑战美国霸权吗?
印度这一仗,到底打得是底气还是赌气?
文案|编辑:清
7月4日,印度甩出一记重拳,对美国商品开征报复性关税,瞄准了杏仁、核桃、苹果这些美国农业的“心头肉”,还有化学品和金属制品,总共28类产品,精准到让美国商家直皱眉。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憋了多年的怨气,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制品加了25%和10%的关税,
印度忍了又忍,推迟了好几次反击,终于在今年7月憋不住了,这次出手,摆明了要告诉美国:你敢动我,我也不怕还手。
可这背后,远不止表面上的贸易报复,2024年印度大选刚过,莫迪的执政联盟虽然保住了位子,但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高企,反对党国大党抓着这些问题猛攻。
莫迪急需一场“硬仗”来证明自己还在为国家利益冲锋,他选在7月,趁着特朗普“90天关税缓冲期”即将到期,果断出手,摆出强硬姿态,想让国内选民看到:印度不是好欺负的。
但这招真管用吗?我看未必,关税战可不是光靠勇气就能打赢的,印度这一拳虽然打得响,但目标选得小心翼翼,避开了美国的核心科技产品,明显不想把事闹得太僵,
这说明莫迪心里也打鼓,怕惹怒特朗普后,美国的报复更狠,他的关税反击,看似硬气,实则如履薄冰。
那么莫迪敢跟美国硬碰硬,底气从哪来?说白了,他就是觉得自己手里的牌还挺硬,首先,印度觉得自己被美国坑了,表面上看,印度对美贸易赚了不少顺差,但仔细一算,美国才是大赢家。
像苹果手机,印度生产后出口美国,税收按印度产品算,可利润大头都流回了美国公司口袋,印度觉得自己就是个干活的“打工人”,被美国倒打一耙,凭啥忍气吞声?
所以莫迪挥起关税大棒,就是要争一口气,告诉美国:贸易得公平。
再说印度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大得吓人,手机、汽车、日用品,需求像无底洞,美国企业哪舍得放弃这块肥肉?莫迪掐准了这一点,觉得美国不敢轻易翻脸,再加上,印度想当全球舞台上的“大人物”。
看看中国、欧盟,哪个不是跟美国硬刚?莫迪也想学一把,摆出强硬姿态,告诉世界:印度不是小角色,更别提美国还想拉印度加入“印太战略”围堵中国,莫迪觉得自己在地缘政治上有点筹码,逼美国让步。
可莫迪这算盘打得有点天真,市场大是没错,但美国也不是吃素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可不讲情面,印度的底气,看似扎实,实则暗藏危机。
这边印度刚摆出强硬架势,那边美国的回击就来了,特朗普放话,可能对印度商品加征高达500%的惩罚性关税,重点瞄准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转口贸易,这招够毒,印度能源价格本来就高,这一打,经济得伤筋动骨。
更别提,拜登政府在2024年底给莫迪来了个“下马威”,通过外交施压让莫迪政府焦头烂额,国内的国大党趁机反扑,搞得莫迪里外不是人,印度也不是没想过突围,莫迪最近跟中国缓和关系,还在金砖国家框架里抱团取暖,想给自己多点底气,可他似乎有点低估特朗普了。
美国手里牌多得很,关税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制裁、贸易壁垒等着呢,印度想靠外交翻盘,门都没有,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可不管你是不是盟友,印度这点筹码,在他眼里压根不够看。
更别说印度国内政治也乱成一锅粥,莫迪想靠关税战提振民心,可反对党正等着抓他的小辫子,印度看似硬气,实则被美国掐住了命脉,这场博弈,印度真能撑到最后吗?
莫迪想学中国,挥起报复性的关税大棒,他看中国跟美国硬刚,最后谈成了平等协议,觉得自己也能照葫芦画瓢,可惜,印度这葫芦画得歪七扭八。
中国的制造业,全球供应链里挑大梁,印度呢?工厂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得离谱,占GDP的14%,比中国的8%高了一大截,莫迪想当“世界工厂”,可这底子,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更要命的是,印度对美国市场依赖太深,2024年对美出口占了总出口的17%,830亿美元的货值,哪敢轻易跟美国翻脸?
莫迪的关税反击小心翼翼,只敢挑些农产品下手,怕真把特朗普惹毛了,印度经济吃不消,可这半吊子的强硬,哪能逼美国让步?中国靠的是全产业链的硬实力,印度拿什么跟咱们比?
印度试图效仿中国硬刚特朗普,却暴露了自身经济与政治的脆弱,莫迪凭借庞大市场和地缘筹码发起反击,但制造业短板、对美出口依赖及国内压力让其底气不足。
美国的高压回应和潜在的500%关税威胁,更让印度如履薄冰,这场博弈,印度看似勇敢,实则难逃失败命运,
莫迪的“大国梦”虽燃起斗志,却难掩现实的差距,印度能从这次教训中找到新出路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