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虽然已经达成了贸易框架的初步共识,但令人意外的是,中国仍然没有从美国购买一滴石油,至今已过去90多天。”这是美国媒体关于中美能源贸易现状的一个描述,所用数据来自于3月、4月和5月的统计,而根据最新6月份的船舶数据,依旧没有中国购买美国石油的踪迹。这一情况表明,中美之间的能源贸易关系并没有因贸易谈判的进展而得到恢复。特朗普在6月下旬的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希望中国能够购买美国石油,尽管他同样承认“中国可以选择购买伊朗石油”;这表态也折射出美国石油行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库存积压严重,急需找到可靠的买家。
然而,在7月11日新一轮数据发布后,特朗普恐怕会再次感到失望:路透社援引五名贸易消息人士披露,沙特阿拉伯对中国的原油出口量将在8月达到两年来的最高水平。与7月相比,沙特的原油总体供应量增加了400万桶,达到了2023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如此巨量的供应,不仅显示了沙特的战略意图,也意味着中国在坚持现有的进口路线,即继续“排除美国”,并没有计划采购美国的石油。特朗普提到的希望中国企业参与美国石油购买的梦想,看来是难以实现的,未来的局势恐怕也将持续这样发展。
《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愈发深化。这种合作不仅仅基于能源需求,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战略领域。因此,中国在石油进口方面的改变,或许不仅仅是出于简单的经济考虑。与中东签署大宗合同,体现了双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正常商业合作,能够有效巩固与中东国家的友好政治关系;对比之下,与美国的贸易协议收益却微乎其微,甚至可能导致对美方的依赖加深。减少从美国进口石油,也是在对美国在能源领域某些不合理政策的回应,展现了中国在能源合作上的自主选择权和战略考量。
早前媒体曾提到,美国的石油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跨越太平洋,导致运输成本比中东的原油高出40%,加上运输周期较长,这无疑增加了进口成本。因此,中国不购买美国石油并不一定是坏事。美国国内政策频繁变化,例如通过《国防授权法案》限制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以及反复无常的关税政策,都极大影响了美国作为稳定供应商的信誉。此外,中国的炼油厂设备大多适合处理中东、加拿大等地区的重质原油,而美国的轻质低硫页岩油需要额外的预处理,这无疑提高了炼油成本并增加了技术难度,整体上让美国石油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变得更低。
综上所述,中国对美国石油的“零进口”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中国重要战略方向的背景下,减少石油与美方的绑定是有利的。中国与沙特等国在能源交易中,部分已采用人民币结算,这不仅减少了因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还降低了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中的地位。这也是美国企业感到“危机感”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极可能不会再次回归到以往的进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