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马斯克常常被认为与政治无关,甚至被戏称为“不懂政治”,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全球首富,他总是展现出独到的眼光和果断的行事风格。尤其在与特朗普的矛盾爆发后,马斯克迅速宣布将成立“美国党”,并明确表示其目标是聚焦于广泛的中间选民群体,直指美国庞大的选民市场。
美国的政治格局长期以来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派主导,尽管这些政客们嘴上常挂着“民主”的旗帜,自诩美国的政治体制是“世界最完美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两党轮流执政的模式不仅没能解决如财政赤字、社会分裂、产业空心化等困扰美国多年的结构性问题,反而导致了两党理念愈加对立,内耗逐渐加剧,国家的政治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此背景下,美国民众普遍渴望能够出现第三方势力,推动政治格局的转型。
事实上,美国政治的两党垄断并非近年才出现,而是早在19世纪中期便已形成。尽管中间选民在数量上占据重要地位,但他们在两党之间的博弈中常常显得孤立无援,似乎是“政治孤儿”。每逢选举,中间选民常常并不是因为支持某一党派的理念,而是出于对另一党派的反感。例如,若他们厌恶民主党,往往会选择投票给共和党,尽管他们并不认同共和党的政策主张。这样,缺乏有效的第三选择,最终导致了政治多样性被压制。
因此,当马斯克提出成立“美国党”,作为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时,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民众关注。众多美国网民对这一新政党的设立表示热烈支持,反映出民众对改变现有政治格局的强烈愿望。对于马斯克创立新政党的动机,究竟是基于政治抱负,还是商业考量,其实并不是人们关注的核心。对美国民众而言,更重要的是有人敢于站出来挑战传统的党派制度,这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振奋。
一旦决定创建“美国党”,马斯克的行动可谓迅速而果敢。他巧妙地运用自己收购的社交平台,持续引发对爱泼斯坦案件的关注,通过舆论的力量对特朗普政府施加压力。如今来看,爱泼斯坦案件或许成了特朗普政治生命中的一大难题,至少目前,他似乎已难以应对这一问题带来的舆论风暴。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外界对爱泼斯坦案件关注度的不断上升,以及公众对司法部长帕姆·邦迪处理此案方式的强烈不满,特朗普最终被迫公开表态。在7月12日,他通过社交平台向支持者发出呼吁,要求他们停止攻击帕姆·邦迪,并强调不应浪费精力去关注爱泼斯坦案件及相关的传闻,称那些所谓的文件仅是敌人编造的谣言。然而,这番解释能否获得“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支持者的信任,恐怕并不容易。
特朗普此前竞选时曾承诺,会公布爱泼斯坦案件的真相,而他任命的司法部长帕姆·邦迪也曾暗示掌握案件涉及的客户名单。然而,近年来,司法部对案件的处理方式及特朗普的表态却与早期的承诺截然不同,公众对这些变化感到深感疑惑。
7月7日,美国司法部和FBI发布了一份备忘录,确认爱泼斯坦为“自缢身亡”,并且公开了一段长达11分钟的监控视频。然而,媒体和网友发现,视频中竟缺失了一整分钟,这一细节迅速引发了各方猜测。很多人认为,鉴于爱泼斯坦的客户大多是美国的权贵阶层,特朗普不希望与他们发生冲突。当初的承诺也许仅仅是为了通过公布真相来施加压力,争取这些人群的支持,而一旦成为总统,特朗普便不再希望得罪这些影响力巨大的社会群体。
当然,如果特朗普不愿意让真相浮出水面,那这件事或许永远都无法揭晓。尽管马斯克已经启动了“美国党”,但在美国现行的政治体系中,这一新兴政党短期内恐怕很难对传统的两党格局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尽管如此,马斯克与特朗普之间的矛盾已然揭示了美国政治的深层次问题——美国已经陷入了根本的路线之争。特朗普的做法是回归传统,通过削减社会福利、复兴制造业等手段,让美国恢复“小政府”模式,而马斯克则提出通过技术改革、削减赤字等手段,推动国家迎接新一轮发展。
说实话,马斯克的理念尽管前瞻性强,但结合美国当前的综合国情来看,某些思路或许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完全落实。而特朗普的策略,虽然回归传统,但面对变化中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这种老套路恐怕会事倍功半,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复杂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传统方式来推动美国复兴,恐怕难以迎来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