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热水器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口成绩单:累计出口量达706.78万台,同比增长4.48%;出口额突破2.86亿美元,同比增幅达15.6%。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家用电热水器专委会会议上,国内主流品牌均表示,上半年海外市场表现优于国内。然而,繁荣景象之下亦存隐忧——部分企业因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导致今年海外营收出现大幅下滑。这一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出口增长若缺乏多元化的结构支撑,其根基可能并不稳固。
第一部分
飘红数据下的结构性风险
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电热水器依然保持着强劲需求,这点毋庸置疑,有效的产品适销性调整与精准的市场布局能够带来切实回报。海尔一季度产量同比激增66%,美的明确将战略重心投向中亚与中东市场,加之万和等头部品牌的积极动作,再次印证了新兴市场仍是潜力巨大的增量空间。
然而,每一个深耕外贸领域的企业都深谙一个道理:缺乏结构性支撑的快速增长,往往容易沦为“纸面繁荣”。尤其是在电热水器这类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门槛相对不高的品类中,一旦市场集中度过高,外部环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迅速传导至企业营收端。部分企业的反馈即是明证——过去几年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使得该市场需求一旦下滑,便直接拖累了整体出口表现。此类教训,在不同出口品类中反复上演,揭示了一个核心风险:当企业的订单高度依赖少数客户或少数国家时,其经营韧性将大打折扣,抗风险能力显著降低。
第二部分
破局之道:多元化布局与本地化深耕
面对“单一市场陷阱”,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意识到,依靠“堆数量”的粗放型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真正能持续分享增长红利的,是那些能够构建广泛分销网络,并实现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的企业。他们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通过展会直播技术展示,成功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其扎根的关键,在于针对当地电压不稳等痛点开发适配型产品,以稳定性与安全性赢得西班牙、英国等高端市场长期订单。这种"功能贴地气"策略证明:脱离低价竞争的产品定制化,才是真正的竞争壁垒。
通过在本地建厂、试产,实现本地化制造突围。此举既规避高额运输成本,又灵活应对进口政策变动。尽管“重仓一线”需要较强资源支撑,但对构建长期稳定的增长极具有战略价值。
借本地品牌渠道快速渗透当地市场,再以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巩固竞争力。这种激进打法虽难复制,但其“多市场布局+本地化适配”的核心逻辑值得借鉴。
灵活合作,中小企业的务实选择
那么,对于尚不具备海外建厂或并购实力的企业,出路何在?
答案在于寻求更灵活的合作模式。部分厂商正积极转向“高频短采”客户,例如与与海外大型家装公司建立直采关系等。通过外贸平台进行市场前端测试,结合线下定制工厂的柔性生产能力,同样可以显著降低对单一市场或单一大客户的依赖风险。即使是一份能够快速打样、高效响应询盘的优质报价方案,其价值也远胜于漫无目的的“广撒网”策略。
第三部分
行稳致远,结构制胜
出口额的增长、产品的热销,乃至可观的利润,固然令人欣喜。然而,若这一切的根基建立在对单一国家或单一客户群体的高度依赖之上,那么再亮眼的数字也难掩其背后的脆弱性,难以带来真正的安全感。电热水器行业的出海历程,为所有中国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
一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分散风险,避免将增长押注于单一国别市场的短期销量,主动开拓多元化市场格局。二是必须具备为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定制化产品的能力,摒弃“一套参数打天下”的思维。三是摆脱对固有路径的依赖,主动探索并切入新兴渠道和客户群体,避免陷入“老客户舒适圈”。
机遇的海洋永远广阔,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多元化、本地化、差异化的深耕细作,方是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真正站稳脚跟、行稳致远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