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可不是买个菜那么简单,动辄掏空六个钱包的事儿,眼光差了,那可真是几十年都缓不过来劲儿。
特别是这几年,我跑遍了天南海北的楼盘,跟无数中介、开发商、业主唠嗑,最大的感触就是:闭眼买房的时代,彻底翻篇了!
往后啊,决定你那房子是“金疙瘩”还是“烫手山芋”的关键,真不在你是不是踩准了最低点,而是你押没押对那座“城”!
来,先看看眼下这市场,像不像一出“冰火两重天”?
去年底开始,各种政策暖风呼呼地吹,市场确实有点“解冻”的意思。成交量蹭蹭往上走,价格呢,有些地方也止住了跌势,甚至微微抬头。
可你要是扒开这层“平均回暖”的薄纱往里细瞅,嚯!那差别可大了去了!真正热闹起来、买家信心明显回来的,是哪儿?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佬,再加上杭州、南京、成都、苏州这些个实力派二线选手,说白了,就是大家伙儿心里都认的“大城市”。
你再瞅瞅那些普通的三四线甚至更小的城市,市场虽然不像前两年那样“自由落体”了,跌幅是收窄了点,但要说价格真正昂起头来往上走?
难!成交量想恢复到过去的水平?也费劲!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现在可精着呢,越来越认“基本面”这个理儿。
为啥这些大城市能“扛揍”又“回血快”?根子就在人、钱、活儿和地皮上!
咱打个比方,大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首先,机会多啊!顶尖的公司、前沿的产业、世界级的大学、顶配的医院、四通八达的地铁高铁机场…
年轻人扎堆儿往这儿涌,图啥?不就是图个好工作、好发展、看病方便、孩子上学省心、周末看个演唱会展览啥的也容易嘛!
我认识一小伙子,老家挺安逸,但为了搞人工智能,硬是挤进了深圳,他说:“在这儿,我能摸到最前沿的东西,认识最顶尖的人,累是真累,但感觉自己在‘拔节儿’!”这种吸引力,实实在在,挡不住。
人一多,而且是源源不断地来,那最刚需的是啥?住的地儿啊!租房、买房,需求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可问题是,大城市再大,它也有边界啊!咱不能把农田全推平了盖楼吧?生态红线、耕地保护、城市总体规划,条条框框都限制着呢。
市中心的地,早就挤得满满当当,想新建?要么往远郊拓,要么就得“抠”存量,拆旧建新,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所以你看,大城市的房子,它天然就带着点“稀缺”的属性。
需求像奔腾的江水,供应呢,顶多算条小水渠。这种情况下,房价的基本盘是稳的。
就算遇到点风浪,比如经济周期波动、政策调整,它可能也会晃两下,但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人口和需求)注入,它总是最先稳住、最快缓过劲儿来的那一个。
这就好比一艘大船,吨位足,抗风浪能力自然强。
反观很多中小城市,那处境,啧,就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意思了。
咱得实话实说,大部分中小城市,跟上面那些“磁铁”比,吸引力确实弱了一截。产业可能比较传统单一,高薪岗位少;
好医院好学校资源有限;大型文化体育设施也缺。年轻人待久了,总觉得施展不开拳脚,眼瞅着同学在大城市风生水起,心就“野”了。
结果呢?人是往外流的,而且流出去的,往往是年富力强、最能创造财富、也最有购房潜力的那批人。
我老家一个亲戚在县城做中介,他就叹气:“现在卖套房真难!看房的多是四五十岁往上的,年轻人要么在外地,要么回来看看,摇摇头又走了。”
人走了,留下的房子卖给谁?更“要命”的是,中小城市过去这些年,土地供应相对宽松,新区、开发区一个接一个,房子哗啦啦地盖。
新楼盘供应量大,再加上二手房市场里,很多早年买房的家庭,孩子出去定居了,老人住不了那么多,也想把闲置的房子卖掉。
一边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少(需求萎缩),一边是待售的房子越来越多(供应充足甚至过剩),这市场天平,一下子就倾斜得厉害。
供远大于求,这局面可不是短期能扭转的。你说,这种情况下,房价想挺住甚至上涨,那支撑点在哪里?
悬呐!阴跌、有价无市,成了不少地方楼市的常态。
这可不是咱拍脑门瞎猜,历史这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呢!
回头看看国际上那些发展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像美国、日本、欧洲,都走过这条路。
经济活力足、资源汇聚的大都市圈,房价长期来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那些产业空心化、人口持续流出的地区,房价就真的可能“一蹶不振”了。
国内这两年市场的表现,其实正是这个规律开始清晰显影的阶段。市场参与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开发商拿地更谨慎了,挑城市;
投资客的钱包捂得更紧了,看准了才出手;就连咱普通老百姓,买自住房也得反复掂量“这地方未来还有人接盘吗?”
大家的共识越强,这种因“城”而异的分化,只会更加深刻和固化。
所以啊,朋友们,掏钱买房前,真得把“城市”这课补足了!
别光听中介忽悠“抄底”、“洼地”,也别光看户型、绿化率这些细节(当然这些也重要)。最最根本的,是擦亮眼,看清楚你心仪的那座城:
它是不是能持续“搞钱”?有没有拿得出手、有竞争力的产业?能不能吸引和留住企业和人才?看看最近的大项目、大投资都落在哪了。
它是不是在“进人”?人口普查数据、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小学生入学人数增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人气”指标。人多,尤其是年轻人多的地方,才有活力和未来。
它的“家底”厚不厚?教育、医疗、交通、商业、文化这些公共服务和城市配套,是不是跟得上?这直接关系到你住得舒不舒心,房子未来值不值钱。
它的房子盖得“野不野”?土地供应是不是太猛了?新区规划有没有落到实处?别掉进“遍地新房没人住”的坑里。
记住喽,在分化的大趋势下,买对城市,可能比你纠结于买房的“时机”早三个月还是晚半年,重要十倍!
在大城市打拼安家,虽然压力山大,但长远看,你的房子大概率是份“硬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