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渐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
巴菲特曾言:“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潮水正缓缓退去,暴露出潜藏已久的风险与挑战。一位资深地产分析师朋友圈里配着一张空荡荡售楼处照片的感慨——“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却的准备”——正精准地概括了当前市场的现状。这让我回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华尔街精明的交易员已嗅到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迹象,开始提前布局做空,而大多数普通民众仍沉浸在房价永涨的幻想之中。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今,房地产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冰冷的数据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曾经的“神话”。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2%,达到46658亿元,降幅较一季度9.9%进一步扩大。 十年前,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维持两位数增长,而如今连续多个季度负增长已成常态,这与过去持续高增长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担忧的是销售数据。尽管官方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10%,达383万套,但这背后水分几何?业内人士透露,这主要源于去年低基数的虚假繁荣,且增长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开源证券的研究报告则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商品住宅广义库存面积高达约21.5亿平方米,去化周期长达28.9个月。这意味着,按当前销售速度,消化现有库存需近两年半时间。
高盛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20?0%。尽管不少人斥责高盛唱衰中国房地产,但其论证并非毫无根据。高盛的数据显示,目前未售出住房库存已远超两年需求量,这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如同永动机般运转,开发商不断拿地建房,购房者蜂拥抢购,房价持续上涨,这种“盛宴”似乎永无止境。
然而,现实却给了市场当头一棒。贝壳研究院调查显示,一线城市住房空置率达7%,二线城市为12%,三线城市更是高达16%。这些大量的空置房屋,如同悬在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市场剧烈震荡。
并非危言耸听,房地产市场并非全面崩盘,也非一片欣欣向荣,而是呈现严重分化:核心城市相对稳定,而边缘城市则持续下跌。
以深圳为例,我一位在当地从事房地产中介的朋友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深圳二手房价连续五个月环比上涨。然而,深入分析发现,这只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源于成交结构变化:总价400万元以下的房屋成交占比从56.1%下降至53.4%,而600万元以上房屋成交占比却在上升。这意味着,只有高净值人群仍在活跃交易,这种结构性上涨能持续多久,令人质疑。
北京的情况亦是如此。尽管6月挂牌均价高达43004元/平方米,但五环外新盘却充斥着打折促销信息。我近期考察某项目时,销售人员直接表示:现在不买,未来价格可能更低。
各地2024年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超过800次,力度和密度空前,但市场反应却相对平淡。原因在于,单纯的政策调控难以解决需求端的问题。
年轻一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房价收入比创历史新高,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95后、00后宁愿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取利息,也不愿背负沉重的三十年房贷。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买不起好房子,不如先不买。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过去人们买房源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而现在则源于对房价下跌的担忧。这种预期的逆转,比任何政策都更有杀伤力。
住宅市场尚可勉强维持,而写字楼和商业地产则已步入寒冬。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商圈写字楼平均租金环比下跌0.73%,同比下跌2.1%,实际情况可能更糟。我一位朋友在上海陆家嘴的办公室,租金从去年的8元/平方米·天降至今年的6.5元/平方米·天,业主甚至表示能租出去就不错了。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变化:服务业增长放缓,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对办公空间需求萎缩,远程办公模式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
地方政府面临两难境地:既要稳定楼市,又要避免重蹈房地产依赖的覆辙。部分地方政府推行“以旧换新”政策,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但资金来源成为难题,大规模收购存量房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而地方财政本已捉襟见肘。此外,这种做法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政府兜底收购,开发商缺乏降价动力,最终可能导致政府巨额支出,市场却未能真正出清。
年轻一代对房地产的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是恐慌性购房,生怕买不起房;现在则更加理性,仔细计算租售比、投资回报率和机会成本。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友人月薪2万元,在北京购房需贷款300万元,月供1.5万元,剩余5000元难以维持正常生活,更别提享受生活,因此他选择租房并投资自身。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当理性取代冲动成为购房的主导因素,房地产市场的逻辑也随之改变。
过去十年,投资客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推动力,他们资金雄厚,敢于高杠杆操作。但如今,许多投资客正抛售房产。我认识的一些职业炒房客,正在陆续出售其在深圳、上海、杭州的房产,因为他们认为形势已变:过去买房是因为确信会涨,但现在持有房产成本高昂,且面临下跌风险,不如套现投资其他领域。这种心态转变具有系统性意义,当投资客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市场的供需关系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银行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尽管个人按揭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首付比例也在调整,但银行的审批标准却日益收紧。银行的逻辑很简单:房价可能下跌,抵押物价值下降,自然要谨慎放贷。对开发商的融资更是严格,即使大型房企,获得开发贷也并非易事。
政府倡导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方向正确,但转型过程必然痛苦。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住宅回归居住属性而非投资属性,打造优质住房而非快速周转商品。然而,这种高品质住宅的价格可能更高,普通民众更难以承受。一些开发商已尝试建设高品质住宅,但售价比周边项目高出30%以上,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愿意为品质买单的人有多少?
总而言之,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历史性拐点。房价单边上涨的时代已结束,未来将是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分化的市场。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判断。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下降11.2%,库存去化周期接近30个月,空置率居高不下,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投资者需重新审视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它可能不再是最佳投资标的,甚至可能成为高风险资产。刚需购房者不必恐慌,可耐心等待更好时机,市场分化下,选择比时机更重要。开发商必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转向高质量、精细化运营。地方政府则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是必然的,也是健康的。只有挤掉泡沫,房价才能回归理性;只有房价回归理性,年轻人才能买得起房;只有年轻人买得起房,房地产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痛苦是暂时的,理性是永恒的。那些仍期待房价暴涨的人可能要失望了,而那些提前做好准备、理性看待市场的人,或许能在新的周期中抓住机遇。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规律。供需关系、价值规律、经济周期等基本面因素终将起决定性作用。泡沫终将破灭,现实终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