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倪卫涛
当河南国企开封经开聚创建设有限公司的财务章在1.08亿的拍卖确认书上盖下去时,宗庆后当年在发布会上拍着桌子喊出的“150亿砸出中国白酒新帝国”,现在听着像极了酒桌上喝高了吹的牛。7月19日阿里法拍上那10栋茅台镇厂房、一堆酿酒设备,从娃哈哈当年的“战略级资产”变成今天河南国企的“二手资产包”,这事儿哪是一家酒厂的卖身记,分明是中国企业界跨界捞金的大型翻车现场——大佬们总觉得自己的钱能砸开所有新赛道,却忘了有些坑,金再多也填不平。
一、娃哈哈的白酒梦:饮料圈老炮儿闯进白酒圈,带着快消思维硬刚老祖宗的规矩
2013年11月,娃哈哈宣布进军白酒业时,整个行业都在看笑话。为啥?那年白酒圈正处于“冰河期”——塑化剂风波刚过,限制三公消费政策落地,茅台五粮液都在降价甩货,中小酒厂成片倒闭。宗庆后偏在这时跳出来,说要跟贵州省政府签150亿合作协议,还要亲自主抓白酒业务。当时媒体写“宗庆后要在白酒寒冬里烧一把火”,现在看,这火没烧起来,倒把自己燎着了。
他信心哪来的?无非是娃哈哈的老本行太成功了。卖水卖饮料30年,靠着“渠道为王”的打法,把AD钙奶、营养快线铺到了中国每一个乡镇小卖部,一年能卖几百亿。在宗庆后眼里,白酒不也是“喝的”?无非是瓶子里装的是酒精不是糖水,凭啥不能用快消品的套路搞?
于是乎,“领酱国酒”横空出世。为了撑场面,娃哈哈请来了茅台名誉董事长季克良站台——这老爷子可是酱酒圈的“定海神针”,他往那一站,等于给产品盖了“官方认证”戳。紧接着,宗庆后大手一挥,把娃哈哈全国几万个饮料经销商拉过来开动员会:“卖水是卖,卖酒也是卖,多一个SKU多一份收入!”甚至鼓动经销商入股领酱国酒业,搞“利益捆绑”。
现在回头看,这操作简直是“拿着卖白菜的逻辑卖人参”。快消品玩的是周转快、渠道广、广告轰炸,今天生产明天就能上架,下个月卖不动就换包装;可白酒呢?尤其是酱酒,讲究“三分酿七分藏”,新酒得在陶缸里放个三五年才能喝,想做出品牌得几十年砸钱养窖池、攒老酒、树口碑。娃哈哈倒好,刚建厂就想靠经销商网络“横扫全国”,恨不得今年投产明年上市,这不就是逼着母鸡一天下十个蛋?
结果可想而知。领酱国酒上市后,经销商们发现这酒根本卖不动——懂酒的嫌它“新酒味太重,没陈香”,不懂酒的觉得“价格比茅台便宜不了多少,凭啥买你个没听过的牌子”。饮料经销商更懵:卖水能靠超市堆头、学校门口促销,卖酒得进烟酒店、酒楼、商务宴请,渠道玩法完全两码事。没多久,经销商们纷纷退货,“领酱国酒”从“香饽饽”变成了仓库里的“存货”。
撑到2017年,娃哈哈扛不住了。杭州娃哈哈宏振投资有限公司把手里80%股份一卖,公司名字从“领酱国酒业”改成“华领国酒业”,彻底跟娃哈哈划清界限。当年150亿的豪言壮语,最后连个响儿都没听见,就跟往茅台镇赤水河扔了块石头似的。
二、华林集团接盘:传销大佬盯上酱酒热,7000吨基酒成了“烫手山芋”
娃哈哈撤了,华领国酒业的故事却没结束。2018年,一个名叫“华林集团”的河北企业接手了这摊子烂事。你可能没听过华林集团,但你一定听过“酸碱平”——就是那个靠“喝神奇水调节酸碱体质”搞传销,2019年被央视曝光、罚了80亿的骗子公司。
华林集团为啥接盘?那会儿正好赶上“酱酒热”。2018年前后,茅台带着酱酒价格一路飞涨,资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往茅台镇冲。随便一个小酒厂,只要挂着“茅台镇核心产区”的牌子,就能拉到投资;哪怕是个挖煤的老板,揣着钱去茅台镇转一圈,都敢说自己要“打造第二个茅台”。华林集团这种靠传销发家的公司,最擅长“蹭热点讲故事”,一看酱酒能圈钱,立马扑了上来。
当时华林集团吹的牛比娃哈哈还大:要投资1.2亿搞“酱香酒技改项目”,年产1500吨酱酒,未来冲刺4000吨产能!听着挺唬人,可你扒开华林的底细就知道——它主业是搞“生物科技”(其实是传销)、“LNG压力容器”(听着像重工业,实际没几个正经项目),哪懂酿酒?无非是想趁着酱酒热,把酒厂包装成“优质资产”,继续骗钱。
结果才过一年,2019年华林集团传销案发,被河南开封警方一锅端了。警察上门一查,发现华领国酒业跟华林深度绑定——公司账户流水混乱,7000多吨基酒(就是酿好没勾调的原酒)说不清来源,厂房设备早被华林拿去抵押借钱了。最后没办法,开封警方只能把华领国酒业的厂房、设备、基酒全查封了——这一封,就是六年。
这六年里,华领国酒业彻底成了“僵尸公司”:官司缠身,法人被限高,年报懒得披露,厂房荒草丛生。今年5月有人去茅台镇上坪村看,说那酒厂大门都锈死了,门口招牌上“华领国酒业”几个字掉得只剩“领国”俩字,活像个被爹妈遗弃的孩子。
三、河南国企1亿接盘:是抄底还是“接盘侠”?茅台镇正在挤泡沫
直到今年7月,这笔烂摊子才在阿里法拍上露脸。第一次拍卖1.2亿没人要,第二次降到1.08亿,河南国企开封经开聚创建设有限公司出手了。为啥是河南国企?你想啊,这酒厂是开封警方查封的,资产处置流程里,本地国企接盘最方便——既不用担心资产有猫腻,又能低价拿地,说不定还能帮政府“化解风险”,一举多得。
但你要说河南国企是来“抄底酱酒”的,我劝你别太乐观。1.08亿买的是啥?10处房产(大多是老厂房)、一堆旧机器(酿酒设备放六年,能不能用都两说),7000吨基酒早被查封时处理了,等于花1亿买了个“茅台镇核心产区的壳”。现在酱酒热早就凉了,2024年茅台镇酒厂从1925家砍到868家,中小酒厂要么出租窖池,要么抵押老酒换钱,有的甚至把库存酒按2.8元/斤拍卖(今年3月台郎酒厂的事)。河南国企接盘这破厂,大概率是“政府任务”——帮着收拾烂摊子,至于以后要不要酿酒,能不能赚钱,那是后话。
这事儿说到底,是茅台镇“挤泡沫”的缩影。前几年酱酒热的时候,这里简直成了“资本游乐场”:卖奶茶的来开酒厂,搞房地产的来囤基酒,连搞传销的华林集团都敢喊“年产4000吨”。结果呢?潮水一退,全在裸泳。现在仁怀市搞专项整治,打击“年份酒虚标”“以次充好”,关停小作坊,就是要把这些“混子”清出去。
四、跨界启示录:大佬们,别再用“有钱就能搞定一切”骗自己了
娃哈哈和华领国酒业的故事,说穿了就是“跨界捞金失败案例大全”。这里面藏着三个扎心真相,每个想赚快钱的老板都该看看:
第一,快消思维搞不定慢生意。 娃哈哈卖水卖得好,靠的是“渠道霸权”和“高频周转”,可白酒是“三年产酒,十年卖钱”的慢生意。你让习惯了“今年投钱明年回本”的快消大佬等十年?他哪等得起?结果就是用卖水的急躁心态做酒,产品没沉淀,品牌没根基,最后只能草草退场。
第二,不懂行的资本都是“韭菜”。 华林集团这种传销公司都敢来茅台镇搞酒厂,本质上是觉得“有钱就能买技术、买渠道、买品牌”。可酿酒这行当,窖池要几十年养,勾调师要几十年练,老酒要几十年存,这些“时间壁垒”根本不是钱能砸出来的。最后只能被行业老手当“冤大头”割韭菜——你看华林接盘时,原股东金酱酒业立马跑路,这不就是看明白了“这傻小子要栽”?
第三,风口上的猪摔下来最惨。 前几年酱酒热,茅台镇随便一个酒厂都能估值翻十倍,可风口一过,最先死的就是这些“跟风猪”。真正活得好的,还是茅台、国台这种有根基的老厂,人家靠的是几十年积累的窖池、老酒和口碑,不是跟风讲故事。
现在华领国酒业被河南国企接盘,宗庆后估计早把这事儿忘了——毕竟娃哈哈2022年还悄悄推过两款白酒,虽然没溅起水花,但也算“没彻底认输”。只是不知道下次娃哈哈再跨界时,宗老爷子会不会想起2013年那场150亿的豪赌,想起茅台镇那10栋如今易主的厂房,想起那句老话:隔行如隔山,不是所有赛道都能靠钱砸开,尤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行当,得有敬畏心。
最后说句实在话:河南国企花1亿买这破厂,值不值另说,但至少给所有想跨界捞金的老板提了个醒——别看见风口就往里冲,先掂量掂量自己:懂行吗?能熬吗?要是都不行,不如回家卖红薯,至少不会把150亿变成别人拍卖会上的1.08亿,还被人当笑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