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股份(002236.SZ)旗下核心子公司华睿科技的香港上市之路,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这条始于2021年9月的征程,最初计划在境内证券交易所完成,却在三年间迟迟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2025年7月,其上市地点最终调整为香港联交所,标志着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大华股份近年来面临营收增长乏力和净利润波动的双重压力。尽管2018年营收突破200亿元,达到236.66亿元,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但随后几年增长显著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19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61.49亿元、264.66亿元、328.35亿元、305.65亿元、322.18亿元、321.81亿元,始终未能突破330亿元大关。利润方面,2019年扣非归母净利润首次突破30亿元,但此后六年波动起伏,远未实现进一步增长,2024年更同比下降20.74%,仅为23.47亿元。大华股份证券部人士将业绩瓶颈归因于疫情和宏观环境波动,以及客户谨慎的经营决策。尽管如此,公司员工人数在过去三年保持相对稳定,从2019年末的1.37万人增长至2024年末的2.39万人,专业构成和学历结构也未发生明显变化,体现了公司应对未来风险和机遇的积极战略部署。
华睿科技作为大华股份专注于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业务的核心子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7826万元,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在初期聚焦工业制造领域的机器视觉产品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领先产品,包括全球首款5000万像素高帧率工业相机,并于2020年正式拓展移动机器人业务。2021年3月,华睿科技发布全新品牌LOGO“iRAYPLE”及多款新产品,并于同年4月完成Pre-A轮融资,引入赣州宇星投资合伙企业和杭州观志琦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等外部资本,为后续的上市计划奠定了基础。
2021年9月,华睿科技启动境内上市计划,并聘请中金公司担任IPO辅导机构。然而,这一计划进展缓慢,直到2023年3月,华睿科技又进行了一轮增资扩股,引入包括浙江龙盛(600352.SH)、国轩高科(002074.SZ)和零跑汽车(9863.HK)董事长朱江明在内的8名投资者,共计融资约2.6亿元。 然而,即便在完成多轮融资并具备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后,境内上市仍未能如愿。
最终,华睿科技选择转向香港联交所。大华股份解释称,此举是基于业务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独立董事也认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融资渠道,符合公司战略规划和股东利益。 大华股份证券部人士表示,华睿科技上市后将遵守港股的财务报告准则规范和披露要求,并建议参考港交所披露的信息。
7月15日,大华股份董事会批准了这一调整。7月22日,华睿科技又公告与韩国客户签署设备销售协议,并为其提供了2935.6万韩元的履约担保,进一步凸显其业务的国际化拓展。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指出,境内对分拆上市整体上不鼓励,流程缓慢;而香港IPO审核相对宽松,但更重视市场认可度。虽然分拆上市会一定程度上稀释上市公司业绩,但它能为新业务提供更好平台,促进快速成长,并激励团队,这些益处足以弥补业绩稀释带来的损失。 大华股份证券部人士也表示,即使华睿科技分拆上市,仍纳入大华股份合并财务报表,其独立上市能够拓宽融资渠道,并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 大华股份对于未来发展仍持乐观态度,并表示将目光转向万亿级的智慧物联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