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被忽略的独角兽孵化器朱晓蕊
你可能没听过朱晓蕊这个名字,但大概率见过大疆无人机腾空的样子;你或许刷到过速腾聚创获雷军24亿投资的新闻,却未必知道这两家百亿科技公司背后,站着同一个“隐形推手”。
她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硬科技创业圈里被雷军称为“宝藏人物”的幕后孵化器。
大疆从“保洁队”到全球霸主
2007年,经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介绍,朱晓蕊认识了还在实验室捣鼓直升机控制系统的汪滔。那时的大疆还挤在深圳莲花北村的民房里,汪滔刚凑够100万启动资金,团队连专职保洁都请不起,成员轮流兼职打扫卫生,被戏称为“小时工保洁队”。
朱晓蕊二话不说加入团队,成了大疆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她没谈股权,只带着课题组的学生们组成“众包技术团队”,白天在哈工大深圳实验室做算法优化,晚上跑到民房帮大疆调试飞控系统——从传感器校准到姿态控制代码,她逐行过手;遇到资金周转不开,她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先顶上;连早期产品定义会上,她都拿着白板笔,把“消费级无人机”的核心参数拆解成学生能听懂的公式。
就这么熬了三年,大疆首款商业化产品Phantom系列横空出世,一举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80%的市场份额,截至2024年累计申请专利超4600项,成了中国硬科技“走出去”的名片。
速腾聚创冷门课题决断力
7年后的2014年,朱晓蕊在哈工大深圳的实验室里,又遇到了一个“不被看好”的年轻人——博士生邱纯鑫。
当时邱纯鑫的研究方向是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还没成为风口的年代,这玩意儿被同行戏称为“用黄金堆出来的玩具”,连实验室的师兄都劝他换个容易发论文的课题。
但朱晓蕊看完邱纯鑫的算法演示,当场拍板:“就做这个,软硬件同步研发,钱不够我来想办法。”
她力排众议,坚持让团队既做激光发射模块,又开发信号处理芯片,硬是把“学术样机”逼成了“可量产产品”。
2022年,当雷军带着小米战投的24亿资金走进速腾聚创时,投资人发现这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朱晓蕊当年拍板的“组合型优势”——硬件成本比同行低30%,软件响应速度快200毫秒。
到2024年前三季度,速腾聚创收入已经做到11亿,同比增长91.5%,激光雷达累计销量381900台,和290多家车企签了合作协议。
幕后调参人实验室朴素坚守
汪滔带着大疆登上国际展会时,她可能刚在实验室改完一版飞控算法;邱纯鑫拿着融资协议签字时,她正在给研究生讲传感器校准的误差模型。
她从不主动提自己是大疆联合创始人,连公司官网早期介绍都找不到她的名字;速腾聚创的融资发布会邀请她站台,她只回了句“让邱纯鑫多讲讲技术细节”。
学生创业遇挫跑来找她哭,她不劝“别放弃”,只递过一沓技术文档:“这里的滤波算法有三个优化方向,试完再说要不要坚持”;企业上市前最后一轮技术评审,她熬了两个通宵,把传感器响应时间从12毫秒压到9毫秒,却在庆功宴上提前离场——第二天早上有本科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
在学生眼里,她是那个永远坐在实验室第一排的“代码把关人”,是创业路上随叫随到的“技术顾问”,却唯独不是想站在聚光灯下的“科学家明星”。
中国科技界师徒链隐形密码
中国科技圈里,“师徒带”的故事不少见:华为海思的李一男是清华姚班出来的,字节梁汝波跟着南开周志华做过研究,科大讯飞刘庆峰的团队里也有导师带着闯的影子。
但朱晓蕊和他们不一样——她自己没想着站到台前,反倒是把自己的实验室资源、攒了几十年的技术经验、在行业里的名声,一股脑全给了学生,就是想把他们从实验室“拉”到产业主流里去,给他们搭起从论文到产品的“安全网”,这种“传帮带”的实在劲儿,在现在的科技圈里挺难得的。
硬科技创业朱晓蕊方法论
朱晓蕊的两次成功,真不是撞大运。
2007年她看准无人机飞控系统的潜力,没等资本热起来就带着学生泡实验室,从传感器校准到姿态控制算法,逐行代码抠细节,连汪滔都笑她“比投资人还较真”;
2014年激光雷达还是冷门时,她拿着邱纯鑫的论文手稿跑遍深圳电子市场,蹲在元器件摊位前算成本,“核心芯片必须自己做,不然量产时被卡脖子”这句话,后来成了速腾聚创的技术铁律。
她从不空谈趋势,而是把资源砸在实处——大疆缺钱时,她用课题组经费先垫着买调试设备;速腾聚创招不到硬件工程师,她把自己带了十年的博士生“借”过去带队,连芯片流片的时间节点都帮着排计划表。
更关键的是她会“复制经验”:在大疆验证过的“软硬件一体研发”模式,到了速腾聚创直接套用,从传感器选型到成本控制公式,甚至连团队开会时“先列技术问题再谈商业模式”的规矩都一模一样。
她总说“硬科技创业没那么玄乎”,不过是把论文里的公式变成产品参数,把实验室的样机变成量产标准,这种从学术到产业的“重编程”能力,让硬科技创业跳出“单点成功”的偶然,成了能复制的“必然”。
科学家以温度照亮前路
朱晓蕊的故事,说到底就是科技圈最实在的“传帮带”:她用自己攒了几十年的经验当“护城河”,帮学生在技术突围时少挨市场的打;把自己在行业里的名声当“敲门砖”,让实验室的论文变成实实在在的行业标准。
现在硬科技创业难,要是多些像她这样愿意蹲下来给学生改代码、跑市场的老师,中国的技术突围才不是碰运气,而是能一个接一个复制成功。
毕竟,科学家的价值从来不在闪光灯里,而在这种能照亮别人路的温度里——这比公司值多少钱,更让人觉得有奔头,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