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韩国企划财政部称,因美国财长贝森特“临时有事”,原定于2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韩美财长+贸易谈判代表“2+2”关税协商推迟。这一消息让本就紧张的韩美关系更添变数,也将韩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艰难处境暴露无遗。
在国际贸易的棋盘上,韩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设定的8月1日关税生效期限如同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韩国倍感压力。邻国日本已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韩国急切希望避免被征收25%的全面关税,因此积极推进与美国的贸易谈判。
韩国在谈判中划出了两条“红线”,即大米和牛肉市场不开放。从数据来看,韩国粮食自给率较低,2021 - 2023年谷物自给率仅19.5% ,小麦、玉米自给率为0%,大豆自给率也极低。在OECD国家中,韩国粮食自给水平垫底。一旦开放大米市场,美国低价大米大量涌入,将严重冲击韩国本土农业,威胁粮食安全。
李在明(资料图)
在牛肉方面,韩国一直以遏制疯牛病为由,禁止进口30个月以上的美国牛肉。2024年,韩国进口了价值22.2亿美元的美国牛肉,已然是美国牛肉的主要进口国之一。美国仍不满足,试图打破韩国这一进口限制,但韩国农业界坚决反对,甚至放言若政府让步就采取“集体行动”。
韩国近期在与美国的外交互动中多次“被取消”会谈。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具润哲在前往华盛顿参加“2+2”会谈时,在机场起飞前1小时收到会谈取消通知。此前,韩国国家安全顾问魏圣洛7月20日访问美国,计划与美国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鲁比奥会面,却因鲁比奥与特朗普会谈时间延长等原因,最终未能实现面对面会谈,仅进行了通话交流。7月21日,韩国外交部长赵铉就职后试图与鲁比奥通话,也未得到回复。
美国频频“放鸽子”,这一系列举动背后意图明显。一方面,美国对韩国之前提出的协商方案不满意,通过这种方式向韩国施压,试图迫使韩国在贸易谈判中做出更多让步。另一方面,这也是美国在彰显其在双边关系中的主导地位,给韩国新政府一个“下马威”,试图驯服李在明政府,使其在外交政策上更紧密跟随美国。
美财长(资料图)
几乎在韩美贸易谈判遇阻的同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7月25日宣布,经专家小组审议,韩国贸易委员会要求财政部对来自中国的碳钢以及热轧钢等产品加征28.16% - 33.57%的反倾销关税。这一决定令人意外,也引发诸多猜测。
从表面看,这起反倾销调查早在今年2月就已启动,似乎与当下局势无关。但在这个敏感时间节点做出决定,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此前,越南刚和美国签订关税协议不久,就对中国的热轧钢加征反倾销税,当时就被媒体认为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表现。如今韩国在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关键时刻采取类似行动,不免让人怀疑其动机。
实际上,韩国此举或是出于多方面考量。一方面,韩国试图借此向美国示好,在无法满足美国在大米和牛肉问题上的要求时,通过对中国钢铁产品加税,展现其在其他方面配合美国的姿态,以换取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让步。另一方面,韩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一调查由上届尹锡悦政府发起,李在明政府可将责任推脱。并且中国对韩出口的热轧钢在我国钢铁总出口量中占比仅1.3%(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钢铁出口总量11704万吨,对韩出口热轧钢约160.7万吨),加税对中韩贸易大局影响相对有限。
韩国如今身处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中,面临艰难抉择。在安全上,韩国高度依赖美国军事保护,美韩同盟关系深厚;在经济上,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中韩贸易额虽有波动,但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韩国经济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高。
李在明(资料图)
韩国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但如今种种迹象表明,其正逐渐向美国倾斜。李在明政府上台之初,不少人期待其能改善与中国关系,平衡对美对中外交。但近期李在明婉拒中方“9.3”阅兵邀请,强调自身并非“亲华派”,再加上此次对华加税,一系列举动都在向美国释放积极信号。
然而,韩国这种策略存在巨大风险。过度向美国靠拢,可能损害中韩关系,影响韩国经济发展。韩国众多产业依赖中国原材料,如韩国造船厂70%的钢材靠中国供应,对中国钢材加税将导致其成本大幅上涨。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必然会对韩国加税行为做出回应,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升级,破坏两国多年建立的经贸合作关系。
未来,韩国需审慎权衡各方利益,重新审视外交和经济政策。在维护与美国同盟关系的同时,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才是符合韩国长远利益的选择。否则,韩国可能陷入既得罪中国,又无法满足美国,最终损害自身利益的困境,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失去平衡,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