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局正式核准靳超出任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养老”)总经理的任职资格。然而,这位新任掌舵者尚未正式履新,便已深陷公司近年来最严峻的经营危机——从机构大规模裁撤到法律纠纷激增,从核心业务萎缩到偿付能力断崖式下滑……
单月7家支公司关停,战略收缩暴露经营困境
2025年上半年,平安养老的机构网络遭遇“地震式”收缩。仅6月单月,运城、日照、镇江等7家中心支公司获批撤销;5月更出现12家机构集中裁撤的罕见现象,涉及湘潭、许昌、阜阳、洛阳、三亚等城市。
此外,7月23日绵阳中心支公司被撤销,6月25日咸阳中心支公司亦被要求立即停止经营并缴回许可证。
84起诉讼缠身,合规漏洞系统性暴露
司法与监管层面的双重压力,正将平安养老推向风口浪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平安养老以被告身份涉入84起司法案件,案由集中于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纠纷等领域,诉讼排期已延续至9月。
更严峻的是,今年初山西分公司因“拒不履行保险金赔偿义务”及“编制虚假资料”被监管重罚33万元,时任副总经理吕培等多名高管被追责,暴露出公司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平安养老”相关投诉高达240条,消费者集中反映理赔难、销售误导、服务态度差等问题。法律纠纷与投诉激增,不仅侵蚀公司品牌信誉,更可能引发监管进一步关注,形成恶性循环。
保费收入两位数下滑,偿付能力承压
根据最新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平安养老保险业务表现持续承压:当期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5.07亿元,较上年同期缩减18.67%。尽管净利润逆势增长61.92%至8.08亿元,但规模保费同比降幅扩大至20.12%,业务收缩态势显著。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综合退保率虽维持在0.96%的较低水平,但结合保费收入下滑趋势,或暗示客户留存质量承压。
更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内,平安养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四季度骤降31.45个百分点,从364.93%滑落至333.48%。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平安养老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然而,如今的机构裁撤潮、诉讼危机与偿付能力下滑,已让其“专业”标签蒙尘。新任总经理靳超需直面这三大挑战。平安养老的困境折射出部分中小险企在人口老龄化浪潮中的适应性危机。若无法在战略、合规与风控层面实现根本性改革,这家昔日标杆或将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边缘化。靳超的履新,究竟是平安养老触底反弹的转折点,还是危机延续的起点?市场正等待答案。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