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以来,黄金价格未延续此前单边上扬态势,而是在一定区间内呈现波动格局。尤为关键的是,推动金价上行的资金主体悄然更迭。
此前金价的那轮攀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部分追求短期高额回报的“热钱”推动,像对冲基金及投机者等。然而,进入4月初,形势发生转变。或许受市场波动加剧或部分交易规则(如追加保证金要求)等因素影响,这些“热钱”开始大规模离场,平掉了大量前期看涨金价的多头头寸。
高盛依据其模型估算,仅今年5月,各国央行及其他大型机构在伦敦场外市场(OTC)就实现黄金净买入约31吨。
这一数据乍看或许并无显著感受,但需了解,在2022年之前,央行平均每月黄金购买量仅约17吨。今年前几个月统计显示,央行平均每月买入量高达77吨,虽略低于高盛预测的未来目标(至2026年中月均80吨),但已远超以往水平。
各国央行这种持续且主导性的买入行为,具有重大意义。与易受短期市场情绪左右、进出频繁的投机资金不同,央行购金是基于更为长远的战略考量,例如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寻求资产安全保障等。这种具有较强“稳定性”的需求,为金价构筑了更为坚实、稳固的底部支撑。
因此,展望后市,央行购金动态愈发关键。这股力量能否持续以及购金规模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金价下一阶段的走势与稳定性。当下,市场参与者均将目光聚焦于各国央行的购金举动,因其已成为影响黄金市场格局的核心要素之一。
重要声明:上述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