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一个问答瞬间,近来持续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当王毅向慕安会主席抛出那个尖锐问题——若中国终止从俄罗斯采购油气,有哪个国家能填补这一缺口时,现场短暂的寂静,恰如其分地彰显了这个问题背后的现实分量。
全球能源格局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网络,每个节点的权重都由 客观条件决定,绝非主观意志可以轻易撼动。作为全球顶级能源消费国,中国每日的油气消耗量是写在各类统计年鉴里的硬指标,这种规模级的需求,需要匹配同样量级的稳定供应才能维系。俄罗斯的油气产能摆在那里,从西伯利亚延伸至中国北方的输油输气管道早已贯通多年,阀门开启便能实现稳定输送,这种地理邻近带来的便捷性与可靠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
中东产油国固然不少,但油气输送至中国几乎全依赖远洋油轮。且不论全球适航的大型油轮是否充足,单是从波斯湾出发绕经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港口的航线,其时间成本与海盗风险就远高于陆上管道运输。美国自身能源供需常年处于紧平衡状态,不久前德州因极端天气导致能源供应中断、加油站排起长龙的新闻仍历历在目,在此背景下谈论大规模对华出口油气,显然缺乏现实基础。
有人设想过由多个国家分摊供应缺口,但这就像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播下白菜籽只能收获白菜,不可能凭空长出其他作物。中国的油气需求总量是既定事实,俄罗斯的供应规模是历经多年市场磨合形成的结果,如同作物生长需要经历完整周期,其他国家短期内根本没有这样的冗余产能。
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从来不是口头承诺那么简单,更像是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需要通过无数次信号传递与步骤衔接才能完成。中俄能源合作从最初的意向接触,到价格谈判、管道设计施工,再到日常运营维护,每个环节都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这种系统性工程的积累,如同蚂蚁搭建运输路径,缺失任何一环都会导致整个链条断裂。
欧阳修治学讲究马上、枕上、厕上的点滴积累,最终成就文坛大家的地位;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同样需要这种长期主义精神,临时抱佛脚式的合作根本行不通。中俄能源合作从早期的小批量尝试,到后来的管道建设,再到如今的大规模稳定供应,前后历经十余年打磨,恰如欧阳修积累学识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才形成今天的格局。要在短时间内更换供应方,无异于要求未经过长期积淀的人写出《醉翁亭记》般的名篇,显然不切实际。
寻找能替代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国,其难度堪比屠呦呦研发青蒿素时的科研攻关。即便存在具备相应产能的国家,双方也需在价格谈判、运输通道建设、供应节奏协调等方面达成共识,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外。印度曾计划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谈判三年多仍因价格分歧难以推进,实际进口量不足计划的一半,这正说明能源合作的复杂性远超想象。
俄罗斯成为中国主要能源供应国,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同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湿度与土壤,缺一不可。要打破这种格局另寻替代者,无异于要求种子在冰天雪地里萌发,显然违背客观规律。
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早已形成多元化布局,除俄罗斯外,也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进口能源,但俄罗斯的份额与作用短期内难以替代,这就像中国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到嫦娥五号的接力传承,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试图将俄罗斯的供应份额分摊给其他国家,好比跳过神舟飞船研发直接开展探月工程,完全脱离实际。韩国曾耗时近十年试图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最终从中东进口的比例仅下降不到五个百分点,这便是活生生的例证。
王毅提出的问题,本质上是在陈述一个基本事实:全球能源市场的总量就这么大,有能力且有条件满足中国庞大需求的国家屈指可数。俄罗斯是其中最具可行性的选择,这并非主观偏好,而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那些呼吁中国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的声音,恐怕既未算清能源账,也未考虑实际操作的复杂性。若真按此执行,最终影响的将是中国的能源安全,进而波及经济运行与民生福祉,这种脱离实际的主张,显然不值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