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盼了这么多年,A股的“慢牛”总是像传说中的独角兽——听起来很美,但就是见不着?
不是市场不想走慢牛,而是,对那些真正掌握资金和信息的大玩家而言,慢牛,其实是一道“亏钱菜”。
别急着反驳,咱们先算笔账。
假设你是一家顶级机构,手握百亿资金,现在有两个剧本摆在你面前:
剧本A:慢牛行情。
一家公司股价从5元稳步涨到15元,三年时间,不急不躁,像美股那样,一年涨个10%-15%,走得稳稳当当。你全程持有,最终收益200%。听起来不错,对吧?但问题是,你是大资金,进出都需要时间,成本高,波动小意味着操作空间窄。你赚的是公司成长的钱,但节奏太慢,年化可能还不如某些固收产品。更关键的是——你几乎没机会做“波段”,只能被动持有,相当于把资金“存银行”了三年。
剧本B:震荡上行。
同一家公司,股价从5元出发,先冲到10元,回调到4元,再拉到12元,又砸到3元,接着反弹到16元,再跌到6元,最后冲上20元……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散户叫苦连天,觉得“坐过山车”。但对你这个“知情者”来说,每一次回调都是加仓良机,每一次冲高都是减仓窗口。你能在4元附近吸筹,在10元以上出货,再在3元接回,16元再抛……如此反复操作。
算算看,同样是最终涨到15元,你通过波段操作,可能实际收益率远超300%,甚至翻几倍。而那个“老实”的慢牛,你只能赚200%。
关键来了:谁能在3元、4元精准抄底?谁又能在10元、16元果断离场?
散户?大概率是追涨杀跌的那个。
而大资金,尤其是那些掌握信息优势、能影响舆论、甚至参与定增的“聪明钱”,他们往往就是那个“知道底和顶”的人。
所以,不是慢牛不好,而是对大资金而言,慢牛的赚钱效率太低。他们更喜欢“可控的波动”——行情启动时推波助澜,高潮时悄悄离场,回调时低位接货。这种“螺旋式上涨”,表面看是市场不成熟,实则是利益分配的现实写照。不少大资金的盈利模式,或许依然建立在“信息差”和“资金优势”之上。慢牛压缩了这种优势,自然不被“青睐”。
但这对散户反而是好事。
如果你买的是指数基金,不在乎短期波动,只求长期分享经济增长红利,那慢牛简直是“最佳伴侣”。它让你睡得着觉,避免被洗下车,最终稳稳收获时间的玫瑰。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