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境电商企业而言,,登陆A股寻求资本助力几乎是扩大海外版图的关键一步,但资本市场的门槛从未降低。运动相机领域的头部大卖影石Insta360,曾在A股IPO过后,卡在批文环节整整三年,好在最终还是成功上市。但更多企业,连“熬”的机会都没有。
近日,出口照明行业知名大卖,厦门东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昂科技”)发布一则公告,终止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同时终止北交所上市申请,此轮IPO以失败告终。
两次上市均折戟
东昂科技成立于2008年,主营专业移动照明工具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200多种型号,其中折叠灯和泛光灯是两大核心,合计贡献超五成主营业务收入。公司以海外市场为主,尤其聚焦欧洲和北美。
不过,尽管多款照明产品远销海内外,但这家大卖的上市路却异常坎坷,两次冲击均以失败告终。
早在2022年9月,东昂科技就向深交所创业板首先提出了IPO申请并获得受理。然而,由于创业板对企业营收增长和研发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东昂科技在审核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是业绩不达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公司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仅为4.91%,不满足创业板20%的准入门槛。按照当时新规,东昂科技必须在 2022年实现超3亿元的营收,才有可能上市,但可惜的是,当时公司预期年收入不增反降,离上市标准又远了一步。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东昂科技业绩 图源:东昂科技
与此同时,在研发投入方面,东昂科技虽然每年都有新品上市,勉强达到创业板的最低要求,但公司的创新成果和市场竞争力并未展现出足够的说服力。于是,2023年2月,因为业绩增速放缓、创新属性存疑等问题,东昂科技撤回了上市申请,首次IPO宣布失败。
此次登上创业板失败,凸显了企业在冲击资本市场时面临的严苛标准和现实挑战。
首次折戟后,东昂科技并未放弃。同年7月,东昂科技重整旗鼓,调整方向冲击北交所,虽坚持了一年半,但第二次上市依旧没能成功。
坦白说,东昂科技两次上市失败,根源仍在自身。在两大交易所的审核中,公司已暴露出不少问题。
上市路上暴露出运营问题
从商业模式来看,东昂科技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风险。公司长期依赖ODM代工模式,缺乏自有品牌,客户高度集中。东昂科技的前三大客户均为欧美工具巨头,订单占比过高。
这种模式虽然能在行业景气期快速放量,但抗风险能力极差。2022年,因主要客户百得调整库存策略,公司营收骤减6000万元,净利润同比下滑32%,进一步凸显了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五大客户占据八成以上销售额 图源:东昂科技
业绩表现同样乏力。2021-2024年,东昂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63亿元、2.31亿元、2.21亿元和2.34亿元,净利润从2021年的6062万元降至2024年的5199万元。尽管公司将此归因于乌克兰危机等宏观因素,但自身产品创新、成本控制等内生能力不足,仍是业绩波动的关键原因。
2024年公司业绩 图源:东昂科技
行业竞争压力也持续加码。移动照明是跨境电商的红海品类,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亚马逊等平台上同类产品竞争激烈。与已上市的同行相比,东昂科技在跨境营收规模、海外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上均处劣势,甚至招股书中对自身跨境竞争优势的表述前后矛盾,既难获监管认可,也动摇了投资者对其跨境业务稳定性的信心。
面对北交所审核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东昂科技曾试图通过调整募投项目应对监管问询,比如2024年4月2日取消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最终只能撤回上市申请,审核终止。
从发展前景来看,尽管全球LED照明市场目前还处在上升期,但实际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左右,意味着跨境出口的增量空间已十分有限,留给东昂科技这类企业的跨境红利不多。
东昂科技的两次失败,折射出跨境出口企业的共性资本化困境:
# 既要应对国际局势、汇率波动等短期跨境风险,又要证明长期海外市场价值;
# 既要靠代工快速切入跨境渠道,又要突破品牌壁垒实现溢价;
# 既要绑定核心海外客户保障订单,又要拓展多元跨境市场分散风险。
这种矛盾在照明行业尤为突出。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LED照明赛道已有美智光电、银河股份、谷麦光电等十余家拟IPO企业相继撤单,仅民爆光电、蓝箭电子等寥寥数家成功上市。背后是资本市场对跨境制造企业的普遍疑虑:过度依赖代工、缺乏自有品牌,在跨境市场中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突破难、市场需求波动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重塑商业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跨境行业必须面对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