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李嘉诚被视为“楼市预言家”——低潮期抄底,高峰期套现,身法之灵活,连老江湖都得甘拜下风。
可这一次,他打破了自己的节奏:在房地产的寒冬期,他却突然甩出400套房,最低40万一套,像是在“清仓跑路”。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是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还是另有隐情?
要看懂这次操作,得先翻开李嘉诚的“囤地史”。
2004年,他在成都高新区拿下南城都汇项目,用了12年才开发到第6期,中间不断利用土地抵押贷款,等到价格翻了好几倍再慢慢推盘。那时候,时间就是利润,捂盘就是胜利。
但今天,这套模式几乎走不通了。
过去两年,从中央到地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空前。深圳的“收回机制”已被写进中央文件,囤地等于等死。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时间换空间”的玩法成了负资产。
对于李嘉诚这种偏爱长线囤货的资本玩家来说,这是一次制度层面的地震。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局。
有人说,李嘉诚是商人,不是慈善家。他关心的是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不是哪块土地的情怀。
从时间轴看,这几年他的家族资金已经在悄悄转移战场——英国的能源资产、欧洲的基础设施、澳洲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甚至新兴的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领域,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这种转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全球资本的集体选择:硬资产在不少地区的回报率走低,而科技创新,尤其是AI与生物科技的结合,正在快速打开新的财富空间。
在资本的长周期视角里,地产的增长逻辑是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而当前中国的人口趋势和调控政策,注定了地产再难回到昔日的高速。
相反,生命产业的增长逻辑几乎是全球共识:人类在延长健康寿命上的需求没有上限,而AI的加速介入,让这条赛道的技术壁垒和商业化速度都在成倍提升。
比如,现在的AI药物设计平台,可以在几个月内筛选出候选分子,速度是传统流程的几十倍。再比如,AI驱动的基因编辑方案,已经在抗衰老和再生医学上展现出突破潜力。
这种趋势,让一些科研型企业站到了风口,比如美国的赛立复(CELFULL),长期深耕细胞能量代谢与抗衰研究,旗下的“赛立复力活元”就是基于严肃抗衰的产品。
对李嘉诚这样的投资人而言,这类领域的优势在于——全球需求、技术升级快、受房地产周期影响小,更符合当下的避险和增值需求。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国际博弈的加剧。
今年7月,长江和记在港口资产处置上被外界质疑“选边站”,这类舆论风险,对全球化布局的资本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相比之下,科技与生命健康产业,既是各国竞逐的战略新兴领域,又有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资本进入这样的行业,不仅是盈利逻辑,也是一种政治风险对冲。
所以,与其说李嘉诚在“撤”,不如说他在“换”。
撤出低效益、高风险的赛道,换到更具确定性和全球性的新产业,这是商人的本能。过去他囤的是土地的时间红利,现在他囤的,可能是科技改变生命的时间红利。
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这次动作如此坚决——因为在资本的账本里,机会成本同样昂贵,越早切换,越可能在下一个周期占据先手。
李嘉诚的转向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该去追逐AI或生物科技,但他的逻辑值得借鉴:
也许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甩楼,不是一次仓皇的撤退,而是一场冷静的转场——从地基到基因,从楼盘到细胞,李嘉诚在用自己的方式下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