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趣财经社
当现制饮品行业集体踩下增速刹车时,瑞幸咖啡却以一串跳动的数字上演逆袭戏码。7月30日披露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这家中国最大连锁咖啡品牌单季营收123.6亿元,同比增长47.1%,创历史新高;上半年累计收入达212.24亿元,相当于每天进账1.17亿元。全球门店突破2.6万家的里程碑背后,是一场由外卖补贴、下沉狂飙和产品迭代共同驱动的增长盛宴。但光鲜数据之下,利润率的持续承压、单店模型的区域分化以及供应链的隐忧,正为这场狂奔按下暂停键。
外卖补贴撑起的增长神话:从"价格屠夫"到场景霸主
瑞幸的逆势增长首先得益于对外卖生态的深度绑定。二季度GMV突破141.79亿元,其中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贡献的外卖订单成为关键引擎。通过"1元咖啡""5折券"等补贴活动,瑞幸成功将客单价压降至18元区间,却换来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部分城市外卖占比突破40%,配送时长压缩至18分钟,退货率低于行业均值。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在消费疲软的市场中精准击中了价格敏感型用户。
这场外卖盛宴的底层逻辑,是瑞幸构建的"技术+履约"双轮驱动体系。自建配送系统与智能调度算法的优化,使其在平台补贴红利中占据先机。美团二季度50亿元饮品补贴中,瑞幸成为最大受益者,外卖订单毛利率虽较自提低5-8个百分点,但销售费用52%的同比增速证明: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平台补贴仍是获取增量市场的最有效杠杆。
门店网络的狂飙突进则为增长提供物理支撑。单季净增2109家门店中,联营模式在下沉市场大显身手:三线以下城市覆盖率达83%,单店日均销量同比增长2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线城市自营店同店销售增长13.4%,日均销售额5800元的表现,印证了"写字楼+商圈"场景的强消费韧性。海外扩张方面,新加坡63家门店与马来西亚加盟模式的试水成功,预示着全球化战略进入实质阶段。
产品矩阵的迭代则打破了"咖啡依赖症"。夏季冰咖系列贡献35%营收,其中"百卡冰咖"单月销量破3000万杯;非咖啡品类占比提升至28%,茶饮、轻食等产品成功拓展早餐、下午茶场景。这种从"爆款逻辑"向"全时段场景"的转型,使瑞幸在星巴克固守的35元价格带之外,开辟出月均4.2次复购率的差异化赛道。
规模盛宴后的三重考验:利润、管理、全球化
当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瑞幸的规模优先战略开始显露疲态。二季度13.8%的营业利润率虽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但外卖订单的低毛利率与销售费用的激增,暗示补贴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更值得警惕的是单店模型的区域分化:三线联营店日均销售额仅3200元,部分新店回本周期延长至14个月,而管理费分成比例下调至15%,长期收益面临不确定性。
供应链与食安问题成为另一隐忧。上半年3起区域性原料质量事件,暴露出快速扩张下的品控短板;海外供应链成本较国内高30%,马来西亚门店依赖国内空运奶源的现状,更凸显全球化布局的供应链短板。当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仅增6%,部分城市出现"瑞幸包围星巴克"的门店分布时,这种错位竞争的可持续性正受到质疑。
行业层面的挑战同样严峻。蜜雪冰城、古茗等低价茶饮品牌加速咖啡品类渗透,瑞幸在5-10元价格带面临新挑战。美团、饿了么的补贴策略虽带来短期红利,但平台流量规则的变动可能随时改变游戏规则。
面对增长天花板,瑞幸已启动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2025年3万家门店的目标之下,公司将侧重"优化存量",淘汰尾部10%低效门店;斥资5亿元升级的AI订货系统,预计降低15%库存损耗。全球化方面,泰国、越南市场的进入计划,将复制马来西亚加盟模式,但海外供应链的本土化改造仍是长期课题。
这场狂奔与刹车的博弈,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当瑞幸用技术重构"人货场"关系时,其证明的不仅是开店速度,更是盈利质量的可持续性。在总部与加盟商、员工的利益平衡中,在平台补贴退潮后的真实需求挖掘中,这杯咖啡能否持续兴奋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