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酒李渡掌门人吴向东的“牛市啤酒”,一场以“全球顶级原料”为噱头的豪赌,最终以惨淡收场,引发了业界对高端啤酒市场定位的深刻反思。
8月15日,吴向东在视频号紧急“救火”,宣布将研究国产原料替代,并推出更便宜的入门款。这标志着“牛市”策略的重大调整,也侧面承认了前期高价策略的失败。此前三天,尽管“牛市”销量惨淡,珍酒李渡股价却逆势上涨30亿港元,这一反差更增添了事件的戏剧性。
这出“高端啤酒”的闹剧始于8月初。在直播间的聚光灯下,吴向东声称,这款“牛市啤酒”选用美国雅基玛山谷啤酒花、加拿大和澳洲二棱大麦、德国比利时酵母,甚至水源都来自莫干山天然泉水,成本是普通啤酒的20倍。目标消费群体直指高端人群,口号喊得响亮:“悦人悦己悦生活,牛市开好运来!” 直播间的80万人围观和600万点赞,营造出盛况空前的景象。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这场“盛宴”当头一棒。一周后,淘宝旗舰店月销量仅百余瓶,京东也只有两千余单,转化率低至1%左右。网友调侃道:“花88元买瓶啤酒?我撸串踩箱喝的勇气都没了!”
8月14日,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在公开活动中,虽然未点名,却直指“牛市”的痛点:“用美国酒花、澳洲大麦、比利时酵母酿造的啤酒,一定卖不好!” 他强调酒类产品应“就地取材”,并以法国红酒和中国白酒为例,指出缺乏本土原料根基如同无根之木,最终难以成为社交货币。
何勇的批评精准地指出了“牛市”的两大硬伤:一是供应链风险。完全依赖进口原料,将企业命脉掌握在国际物流手中,一旦遭遇贸易摩擦或海运受阻,生产线将面临停摆的危险。二是消费者不买账。 “超品原料”的营销话术早已让年轻人麻木,当前消费降级趋势明显,连星巴克都在推出9.9元咖啡,消费者何必为一瓶“全球飞一趟”的啤酒付出高昂代价?
“牛市”的失败,与国内啤酒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密切相关。盒马、胖东来等品牌的精酿啤酒价格已低至9.9元,同期推出的五粮液“风火轮”精酿也仅售19.5元,即使是泸州老窖的88元精酿,也是900ml大包装。相比之下,“牛市”375ml售价88元,性价比极低。反观华润啤酒去年推出的“垦十四”,100%使用中国农科院研发的“垦啤麦7号”,其品质丝毫不逊于进口原料,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吴向东虽口头上称要研究国产化替代,但“牛市”的原料清单中却依然没有一粒中国麦子。
十年之前,茅台啤酒黯然退出市场,如今吴向东试图将白酒渠道优势复制到啤酒领域,却遭遇了滑铁卢。白酒可长期储存,而啤酒讲究“当日酿造,当日畅饮”,两种产品模式的差异巨大,这种跨界尝试的难度可想而知。归根结底,啤酒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口感,而非品牌故事。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口感体验,而非华丽的营销辞藻。这瓶88元的“牛市”,最终以市场的冷遇,证明了其泡沫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