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经济的“储蓄悖论”:低利率下居民为何加速“囤钱”?
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劲增8.7%,其中,住户存款单月增幅高达9.66万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央行在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引导金融市场利率下行。这种“利息越低,存钱越多”的反常现象,正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值得关注的谜题。
数据背后:不确定性下的生存逻辑
央行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揭示了这场储蓄潮背后的关键变化: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攀升至63.8%,较上季度显著提升1.5个百分点;而愿意“更多消费”的居民比例仅为23.3%。储蓄意愿的普遍高涨,本质上是经济不确定性下的预防性选择。数据显示,本季收入感受指数为45.0%,较上季下滑1.2个百分点,其中高达20.1%的居民认为收入“减少”,这直接加剧了居民的风险规避情绪。
从宏观经济视角审视,这一现象与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不谋而合。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居民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以应对潜在的未知风险。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预防性储蓄率已攀升至39.2%,与此同时,消费倾向指数则降至61.4的六年新低,两者呈现出鲜明的反向运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调查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总体预期指数虽为130.27,仍处于乐观区间,但对住房等关键领域的预期已逼近中性临界点。
此外,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动机。尽管2025年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整体保持稳定,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与传统行业岗位收缩并存的现象,加剧了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感。例如,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纷纷大规模招聘AI工程师等技术型人才,而部分传统制造业却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更多家庭选择增加储蓄,以对冲职业生涯的潜在风险。
政策指挥棒:资金在低利率下的“反向迁徙”
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是理解当前储蓄悖论的关键线索。自2025年以来,央行已多次下调政策利率以及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旨在引导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从而激发实体经济的活力。然而,本应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政策,却意外地催生了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其核心原因在于,在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的背景下,居民缺乏安全且有效的高收益投资渠道。
居民的投资偏好数据显示,选择“银行非保本理财”和“基金信托产品”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4.8%和24.7%,而选择“股票”的比例仅为16.3%。在利率下行的周期中,传统的高收益资产的风险收益比已显著下降,导致大量资金从资本市场回流至安全性更高的银行体系。这种现象在日本低利率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居民在股票和基金的配置比例从24.6%骤降至6.3%,而现金和存款的占比则持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的储蓄结构变化正与日本的经验呈现出相似之处。日本经验表明,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环境下,活期存款的占比会出现结构性上升,从2000年的46.2%一路攀升至2020年的65.5%。这一趋势在中国已初现端倪:随着定期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越来越多的储户选择牺牲一定的收益性,换取更高的流动性,这反映了低利率环境下财富管理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破局思维:低利率下的理性储蓄策略
很多人会疑惑:既然利息越来越低,存钱不是越来越不划算吗?这种疑问忽略了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的本质。日本三十年的低利率经验表明,当无风险收益率接近于零时,资产配置的核心已从“追求收益”转向“控制风险”。2025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在投资渠道收窄、风险偏好下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与其承担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风险,不如选择收益虽低但安全性极高的储蓄存款。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当前的储蓄策略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1. 增强流动性储备: 保持3-6个月的家庭生活开支作为高流动性储备,以应对突发情况或短期支出需求。
2. 优化保险配置: 数据显示,选择“非消费型保险”(如储蓄型保险)的居民占比仅为9.8%,这意味着在风险对冲和财富传承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审慎参与政策引导的投资: 借鉴日本通过NISA账户和iDeCo计划引导居民资金进入权益市场的经验,适度参与国家政策支持的、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
央行在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和“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政策,未来有望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全球化投资选择。但在此之前,高储蓄率仍将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一个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正如日本的经验所示,低利率从来都不是危机的终点,而是财富结构重塑的起点,居民需要在政策引导下,逐步构建更加多元化、更具韧性的资产配置组合。
从东京银座的繁华街区,到中国各大城市的市井小巷,低利率环境正在深刻重塑全球居民的财富观念。当“攒利息”的传统叙事逐渐失效,储蓄的本质已悄然从“财富增值”回归到“风险对冲”。2025年中国居民储蓄数据所掀起的这股“储蓄潮”,不仅是经济转型期集体焦虑的生动写照,更预示着一场关于财富管理理念的悄然革命。在这个利率下行的全新时代,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或许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