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方宣布,暂停采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后,不到一周时间,中方的“卡脖子”策略,就取得了明显效果。最近,澳方矿产巨头点头同意,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此举不仅让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在铁矿石贸易中,中国长期缺乏定价权的局面,将得到扭转。
按理来说,中国作为最大买家,一直以来都没有议价权,这很奇怪,不过中方只用了一招,就拿到铁矿石定价权。就在一周前,中方出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到港未清关的货物。
此前必和必拓在谈判中态度强硬,不仅拒绝人民币结算,还要求在当前市价基础上加价,然而,中国凭借多重反制筹码迅速破局。
其一是促进供应的多元化,几内亚芒杜铁矿于2025年投产,年产量1.2亿吨,品质可替代澳洲矿。其二是金融工具支撑,中国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北铁指数”,依托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基差贸易模式,进一步削弱了普氏指数影响力。所以在供需格局逆转的背景下,必和必拓最终于10月初同意以人民币结算,避免了长期订单流失,看得出来,中方又胜一局。
而中国拿到铁矿石议价权,根源在于打破了国内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2022年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了600家钢企采购权,形成统一对外谈判口径。这种“集中火力”的模式,与此前中国稀土行业整合类似,通过规模效应压制了供应商的定价优势。此外,中国通过投资海外权益矿,如几内亚芒杜铁矿,和建设舟山储运基地,逐步降低对澳洲矿的依赖度,为谈判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
而且人民币结算的意义,远超贸易便利化,更是直接挑战了美元在大宗商品中的锚定货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必和必拓的妥协,并非孤立事件,2020年以来,三大矿企已与中企试行人民币跨境结算,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效率。与此同时,中国于2025年9月推出的“北铁指数”,以青岛港、曹妃甸港现货交易为基准,依托每年7000万吨的成交数据,构建了更贴近国内供需的价格发现机制。这一组合拳,使定价权逐步向需求端倾斜。
不过尽管短期博弈取胜,但长期能否稳固定价权,还不好说,澳大利亚很有可能加速向印度、东南亚市场转移产能,而中国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仍高达80%,若全球供需再度紧张,矿企可能重拾溢价筹码。
但无论如何,中国下一步也会深化优势,扩大“人民币结算圈”,借助与沙特石油人民币结算、东盟货币合作等经验,将铁矿石模式复制至油气、农产品等领域,也可以参照日本“矿产储备制度”,探索国家与企业协同的资源储备模式,应对地缘供应链中断风险。但还是那句话,必和必拓的“投降”,只是序幕,中国夺取定价权,只是这场较量的开始,中国成立矿产资源集团的决策太英明,这次胜利对确立我国对大宗商品交易定价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树立了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