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现在不少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虽然在城里安了家、立了业,但心里总还惦记着老家。父母还在那儿,自己老了说不定也想回去。
尤其是一些性子要强的人,宁愿花上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也要在老家起一栋像样的房子。可你仔细去看,这些房子,十有八九是空着的。
01、当初,我们为什么执意回农村盖房?
肯定有人要问:花那么多钱,盖一栋常年没人住的房子,图啥呢?明明已经在城里定居,回不去了,盖好的房子又卖不掉,为啥还要建?
难道就为了争口气?其实,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
1、脸上有光,心里得劲
能在老家花几十万盖房的,多半是在外头混得不错的。在城里打拼这么多年,回去建一栋气派的别墅,不光证明你“混出来了”,也让父母在村里挺直腰杆,给祖上增光。
哪怕不住,那栋房子立在那儿,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2、住得宽敞,活得自在
农村盖房,面积动不动就两三百平,比起城里挤巴巴的楼房,不知道宽敞多少。院子里能种花种菜,能养鸡养鸭,空气好,又安静,出门也自由。父母住得舒服,我们回去也放松,对身体也好。
3、保住宅基地,就是保住根现在农村批地建房越来越难,家里老宅基要是旧房塌了,可能就真收回了。趁早把房子盖起来,既保住了地,也算了了一桩心事。
毕竟中国人讲叶落归根,老了总得有个地方回。
4、有人把它变成“生意经”
现在不少年轻人回流农村,把老房改造成别墅,一楼做直播间,二楼自住,靠卖农产品赚钱,收入比在城里还高。
房子从“消费”变成了“生产工具”,这账算得过来。
5、比城里买房划算多了
城里一套房动不动几百万,还得受物业的气、邻居的吵。
农村几十万就能盖一栋像样的,既解决了团聚和养老,又不用背一身债。这份性价比,让回村建房成了很多人的“保底选择”。
02、盖房一时爽,后悔火葬场?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当初我们满怀期待盖起来的房子,如今却成了“回不去的故乡”。
1、一年住不了十天,空置成了常态
除非父母长住,否则这房子一年到头基本空着。就过年回来住几天,还得先花一两天大扫除,不然满屋是灰。
花几十万盖个“年度酒店”,想想也挺讽刺的。
2、房子没人气,漏水找上门
房子跟人一样,得有人住才有生气。长期空着,墙皮脱落、水渍蔓延,严重的还会漏水。好多人家没几年就不得不在屋顶加一层铁皮瓦,那样子,实在说不上美观。
3、路通到门口,草长到窗前
村里的路虽然修到了门口,但没人维护,没多久就杂草丛生。过年回家,得先拿镰刀清出一条路,不然车都开不进去。
4、水电气不通,生活倒退十年
自来水是通了,但偏一点的地方可能还得靠井水。
燃气更是别想,做饭靠液化气罐,换气得扛着走老远。过年想洗个热水澡、做顿像样的饭,都变得格外麻烦,年轻人宁愿住酒店也不愿回老家受罪。
5. 虫鼠当家作主
纱窗纱门防不住“原住民”。
院子积水生蚊子,柴堆藏毒蛇,白蚁啃房梁,老鼠在衣柜里做窝。有次开门看见一条菜花蛇盘在沙发上,全家连夜逃回城里。
6. 资产彻底“冻住”
农村自建房不能贷款,盖房时流的汗,都成了真金白银。
等急用钱时才发现:这房子既卖不掉,也不能抵押。邻里想买只出得起砖头价,城里人又不能过户。几十万砸进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最后说两句
房子本该是安身之所,不该成了人生的枷锁。人活一世,何必非要和旁人较劲?风光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才是自己过的。
若真念着老家,把旧屋修葺整洁,够住就好。剩下的钱,带父母旅游、给孩子读书,哪样不比空置的别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