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土豆市集”亮相津城,薯片拿铁、土豆汉堡、土豆形抱枕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体验。无独有偶,焕新开业的物美超市海光寺“胖改店”,以及荣获全球最美商业空间称号的钟书阁,也产生了破圈效应。越来越多消费新空间,点亮都市魅力;越来越多消费新场景,激活区域动能。
“场景叙事”正在重构消费体验。过去,消费者更多聚焦于买什么,注重性价比;如今,消费者看重怎么买,追求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感、情感共鸣与社交价值。因此,特色场景成为消费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也是消费文化转型的缩影。譬如,V1赛车体育嘉年华颠覆了传统的看车买车静态消费体验,而是让消费者现场体验赛车乐趣,促进消费。
优秀的消费新场景,往往带有“连接”特质——连接商品与情感,连接商业与生活,连接城市与个体。那些藏在老街区里的集合店,一楼是咖啡馆,二楼是文创手作,三楼是小型展览,人们可以在此流连,消费的不仅是一杯咖啡、一件饰品,更是一段悠闲的时光,一种与城市慢生活的连接。这种连接,让消费不再是孤立行为,而是人与城市的交响。
因此,要注重培育商文旅体融合的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海河灯光秀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不只是一场视觉盛宴,更以灯光为纽带,串联起夜拍服务、游船航班,还间接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的消费,为夜间经济添彩。这种将赏景转化为多元体验、将单次打卡延伸为消费链条的思路,值得在更多场景借鉴,尤其是增强科技赋能与文化赋能,使消费场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片诗意的栖居地。
但也应注意,打造消费场景,关键在于多元,而不是“千店一面”的简单复制。一些市集、网红店存在明显的模板化倾向,这违背了场景消费追求独特性和差异化的本质。正如土豆市集主办者所言,市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于“随机性、烟火气和社交感”,能让消费者寻找到乐趣和记忆,而不是单纯在买东西,差异化体验显得更为重要。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看到更多形态的消费场景持续涌现,可能是菜市场与艺术的结合,可能是老字号与潮牌的联动,也可能是边角地改造成的社区客厅。人们也期待解锁消费场景新的可能性,有更多有特色、有内涵、有温度的消费新场景出现。(闫峻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