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周二收盘,A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沪指报3865.23点,跌0.62%;深成指收于12895.11点,下跌2.54%;创业板指跌幅近4%,收在2955.98点。市场整体呈现出资金避险、题材退潮的状态,尤其是半导体、CPO等前期强势板块遭遇大幅调整,部分个股跌超10%。相比之下,银行、保险、白酒等防御板块逆势活跃,重庆银行涨超6%,泸州老窖等白酒股表现坚挺。超过3500只个股下跌,说明本轮调整具有一定的广度,但并非系统性下行。
就在投资者担心市场进一步探底之际,盘后两条重量级消息传来,明显提振市场信心。一条来自货币政策层面,央行将在10月15日,也就是本周三,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约6000亿元资金,期限六个月。另一条消息,则来自光伏产业领域——主管部门即将出台新的产能调控政策,目标是稳住行业竞争格局,避免无序扩张。从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两条政策几乎同时落地,既稳流动性,也稳产业逻辑,市场普遍认为,这相当于“央妈出手托底、政策面加码支撑”的双重信号。
先说货币政策。过去几个月,央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投放节奏。从今年6月起,几乎每月都有净注入操作,10月以来更是明显加量。10月9日刚投放了1.1万亿元,短短一周后又追加6000亿元,考虑到本月到期资金仅1.3万亿,这意味着净投放4000亿左右。连续5个月的净投放说明监管层的态度非常明确——稳定市场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宽松。对于股市来说,这等于给了资金池一个“续命包”。资金宽松意味着融资成本降低,杠杆环境改善,也为券商和大盘权重股提供了活跃基础。若叠加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美联储月底有降息预期),外资的回流压力也会减轻,对A股的边际支撑力度将增强。
再看光伏政策。业内普遍认为,光伏行业近两年的竞争过于激烈,部分中小企业依靠价格战抢占份额,掏空了利润空间。这次即将落地的产能管控方案被视为行业“刹车”信号。通过政策干预引导行业集中度提升、引导资本流向优质龙头,是对市场秩序的一次修复。从投资角度看,具有技术积累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直接受益,尤其是组件、硅片、逆变器等环节的头部企业。光伏产业链在经历长期调整后,估值已回到相对低位,新政策或成为资金回流的催化点。
两个利好叠加在一起,为市场的短期走势奠定了反弹基础。结合技术面来看,沪指近期在3845点附近反复震荡,该位置对应30日均线,是阶段性支撑区间。周二缩量调整后再叠加政策利好,周三大概率出现“探底回升”的节奏:早盘或惯性下探测试支撑,随后在资金回流带动下逐步企稳。如果券商板块同步发力,反弹幅度可能会放大。毕竟券商往往是资金入场的第一站,只要龙头券商出现放量阳线,意味着大盘的做多情绪开始恢复。
应对策略上,持股投资者无需过度紧张。只要指数不有效跌破3845点,仓位可以适当保持。对于已经满仓的,可以关注个股趋势,只要未破短期均线,不宜轻易止损。空仓者则可关注光伏、券商等低位有政策支撑的方向,采取分批布局方式,不宜在反弹确认后再追高。短期操作核心在节奏控制,不必期待一日反转,但“流动性宽松+产业政策加持”的组合,为后续反弹提供了条件。
总体来看,当前市场调整属正常修复,而非趋势性反转。央行连续加码投放体现了政策的积极态度,光伏调控方案则强化了产业信心。这种宏观与行业的双支撑,为A股下一阶段的反弹奠定了基础。预计周三市场将出现探底后的回升走势,收盘有望以带下影线的K线报收,释放积极信号。经历短暂震荡后,市场流动性恢复,热点或重新集中在金融与新能源两条主线。对于投资者来说,稳心比急躁更重要,做好准备迎接反弹,比盲目追涨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