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低头认输,宣布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对华铁矿石现货交易的30%将以人民币结算。这一看似简单的结算方式变化背后,是中国首次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是一记砸向美元霸权的重锤。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中国钢铁行业在铁矿石谈判桌上吃尽了苦头。全球铁矿石市场被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大巨头牢牢掌控,形成了坚固的卖方垄断联盟。2008年,三大矿商随便抛出一个“矿场检修”的理由,就能让铁矿石价格翻两倍多;即便后来中国钢企试图集体谈判,对方也根本不屑一顾。原因很简单——中国80%以上的进口铁矿石都依赖这三巨头,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筹码。
那段时期的数据令人心酸:国外矿商的利润率常年超过100%,巅峰时甚至达到150%,而中国钢企的利润率最低时仅有0.71%。在如此悬殊的利润分配下,国内多少小钢厂凄惨倒闭,幸存下来的也只能在盈亏线上苦苦挣扎。
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改变,但破局需要智慧和耐心。中国采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终结国内钢企“各自为战”的局面。曾经,国内钢厂为了抢夺有限的铁矿石货源,不惜互相抬价,结果让外国矿商坐收渔利,笑得合不拢嘴。直到国家出手整合采购力量,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构建统一的采购联盟,情况才开始逆转。
集中下单、集体谈判,让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终于展现了自己的体量优势。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的铁矿石数量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如此庞大的采购力量一旦凝聚成一块“铁板”,就连三大矿商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可以随意拿捏的客户。
然而,仅仅团结内部还不够,中国同时悄然推进着另一项关键战略——供应渠道多元化。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成为中国破局的关键“备胎”。这个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储量比澳大利亚三大矿加起来还要多,且矿石品位极高。去年,西芒杜的首批铁矿石已经成功运抵中国,标志着中国在铁矿石供应端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有了西芒杜这个“后手”,中国在面对澳大利亚矿商时终于有了说“不”的底气。当必和必拓主动上门,不仅愿意降价还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时,业内人士无不感慨——这在过去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结算货币的改变,才是这场较量中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步。长期以来,美元通过“石油-矿石”两大基石,牢牢掌控着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约80%的铁矿石贸易以美元结算,不仅让中国钢企承受着额外的汇率风险,更成为维护美元霸权的重要支柱。
如今,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从巴西淡水河谷签署首单人民币结算合同,到必和必拓接受30%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存在感迅速提升。预计到2026年,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将超过40%。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国际矿业巨头还向中国金融机构申请了142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用于矿区建设,然后通过出口铁矿石进行偿还。这种模式进一步绑定了他们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今的国际铁矿石交易市场,已经彻底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今年9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发布了一份被业界称为“最后通牒”的通知,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要求必须改用人民币结算。这一决定对必和必拓造成了巨大冲击,该企业2024财年对华出口铁矿石总量高达2.3亿吨,占其全球总销量的80%。
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不得不在通知发出后不到一个月就亲自出面,呼吁中国恢复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与此同时,中国大基建政策回归理性,钢铁企业受到“碳达峰”目标限制,未来对铁矿石的需求将逐步下降。澳大利亚等铁矿石出口国看清了这一趋势,明白必须在中国需求的基本盘还在时尽可能多出口,否则将失去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