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今天8月底最后一班营业结束后,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宣布闭店,大家这才发现,太平洋百货正一点点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一开始还以为只是个例,直到发现我们熟知的武商亚贸广场,早在去年九月注销相关企业,并且同年全国就有21家大型商场关门,原来我们身边的大型商场正在减少不是错觉,它们真的在消失,那么问题来了,它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大家为何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过去的好日子到头了
在武汉一家开了28年的地标商场“武商亚贸”悄无声息地落下了帷幕,它的停业核心问题就一个:没人来了,这绝非个例,放眼全国去年就有21家大型商场关门大吉,其中不乏上海、广州这样的顶级城市。
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还在苦苦支撑的商场,也常常是门可罗雀,数据不会说谎,全国购物中心的日均客流,已经从2015年的4.7万人次,暴跌到了2023年的2万人次。
曾几何时逛商场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时髦的社交方式,1990年当北京国贸商城开业时,它开启了一个属于购物中心的黄金时代,那时的人们是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走进这些金碧辉煌的建筑的,资本也嗅到了商机,疯狂涌入。
北京的高端商场SKP,年销售额从2012年的65亿一路狂飙到2019年的153亿,万达更是凶猛,曾在2012年一年之内就新开了18家万达广场,集团年收入突破1416亿元。
可惜好景不长,当所有人都挤进同一条赛道时,价值就开始被稀释了,资本的过度追捧,直接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供过于求。
一个冰冷的数据是,中国一些二三线城市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已经超过了2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日本、韩国的两倍,也远高于中国香港的1.5平方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场太多了,多到过剩,到2024年全国大中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已经超过5万个,平均每个城市就有90个。
过剩必然会带来内卷,以倒下的武商亚贸为例,在它周围半径3公里的范围内,竟然聚集了8家大型购物中心,总商业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
更致命的是,这些商场几乎都长一个样,从品牌组合到楼层布局,珠宝、服饰、餐饮,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消费者逛完一家就对其他所有家都失去了兴趣。
当独特性消失,商场就从一个充满魅力的“目的地”,沦为了一个个可以被随时替换的“过客”,一份针对447个商业场所的报告显示,2024年的空置率高达9.1%。而行业内公认的盈亏平衡警戒线仅仅是5%,连成都、上海这样的城市都未能幸免。
电商一刀,租金一刀
商场内部的同质化竞争还没分出胜负,外部的降维打击就已经到来,实体商业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它在价格战中毫无胜算。
以上海五角场商圈为例,从2015年到2024年,首层商铺的日租金从每平米8元涨到了22元,涨幅高达175%。
人力成本同样惊人,在一线城市一个普通的商业营业员,算上社保等费用,企业一年的人均用人成本就超过10万元,这些高昂的成本最终都要摊到商品的价格里。
而电商恰恰就是来掀桌子的,网络购物的优势简单粗暴——便宜,一件在商场里标价150块的商品,在网上可能只需要50块钱就能拿下,更别提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便捷的送货上门和几乎零成本的退货体验。
直播带货的兴起更是把这场冲击推向了极致,一个服装品牌在双11的直播间里,一场直播的销售额就能顶得上它30家线下门店一个月的销量,这种效率实体店望尘莫及,就连过去不熟悉网购的老年用户,如今也成了直播间的常客,电商的渗透是全方位、无死角的。
消费者的选择是诚实的,当“反向消费”成为潮流,年轻人开始捂紧钱袋子,追求极致性价比时,商场的高价商品就失去了吸引力,人们会在实体店试穿体验,感受商品的质感和尺寸,然后默默掏出手机,在网上用更低的价格下单,商场无奈地沦为了电商的“免费试衣间”。
与其卖货不如卖“感觉”
当交易价值被剥离,商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创造新的“引力”,一些破局者已经用行动证明,这条路走得通,就像山姆会员店的成功,靠的不是便宜而是“独家”,它卖的很多商品你在别的商场里根本见不到。
正是这种独特性,让它在中国拥有了近900万愿意付费的会员,卓越会员的续卡率更是高达92%,会员们平均每年在山姆消费1.3万元,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种模式的认可。
除了山姆会员店之外,还有胖东来也是如此,它的成功几乎与商品无关,它贩卖的是一种极致的服务体验,在它的门店里提供着超过60项免费的增值服务,从免费验光到衣物熨烫,无微不至,这种近乎“宠溺”的服务,让购物过程变成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关怀。
结果是顾客用脚投票,胖东来某家店的日均客流超过5万人次,客单价高达320元,是周边商场的2.5倍,它赢得的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顾客绝对的忠诚。
在山东临沂,本土商超泰盛广场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它在与万达等国际品牌的竞争中,靠的是深耕“本土文化”,它不跟风做千篇一律的国际品牌集合,而是频繁举办本地的餐饮节和文化节活动,把自己打造成了当地人社交和生活的中心。
导航数据显示,泰盛广场单日的导航到达人次曾高达11.3万,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一个有根基、有温度的城市文化地标。
当然转型路上也有陷阱,很多商场把增加餐饮业态当作救命稻草,餐饮占比从过去的10-20%,一路提升到30%以上,但这只是“伪创新”,餐饮业本身就是一片红海,今年一季度就有46万家餐饮企业注销或吊销,商场里的餐厅还要面对来自街边小吃和夜市的激烈竞争。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