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遍体鳞伤,但仍仗义执言的……金融圈内搬砖人。
炒股一定不要被吓倒,但凡市场想吓人的时候,一定是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
首先,我们回顾本周,本周三刚硬了一天,周四软,周五泄,太无趣了。
市场里有骂内资机构、外资机构都是渣男,周三流入,周四、周五就流出,并且卖的比买的更多。
最受伤的还是很多相信了“牛回、速归”的散户,在开盘前15分钟就把子弹打光了。但在机构外资持续抛售之下,很快都成了炮灰,套路太深了。
不仅是散户,这次「牛来」,直接把全世界给搞抑郁了。
实际上,今天全世界都被日元给吓到了。没办法,日本加息0.25%,以往小日子的利率都是0,借小日子的钱,到其他地方去投资,这是华尔街玩的最溜的一套,一旦日本加息,很多金融衍生品就玩不转了。比如抛售资产,把原来借的日元给还回去,所以日元升值明显,但是,股市全崩了。日本央行作为「寡妇制造者」的美名果然不虚。
但这种事情17年以前也发生过。2007年2月27日,日本央行加息,开始引爆老美的次贷危机。而我们那时候,A股当天下跌8.48%,还是在超级大牛市里跌的。
比起那次,现在的A股抗跌的多。
肯定有20年以上股龄的老股民,表示不认同,那时候的行情是何等意气风发,即便当时外资跑了,后面照样涨的风生水起,个个股票都有庄,拉起了都猛的一匹,哪像现在的行情。
这真说的没错,真没办法,那时机构叫庄,股叫庄股,钱是借的,有成本,不做出行情,就亏大了。而现在机构参与者的成分完全不同了。
这点大家或许都发现了,最近几年,机构正在「散户化」,就是一旦买入,除非大幅盈利后抛出,否则就是躺平,不再参与交易。
这让很多喜欢看机构动向的人,大失所望,甚至与机构同归于尽。
其实,看机构动向并没错,只是错在不应只看机构是否买入(如公募基金持仓),更要看这些机构投资者,是否正在积极的参与交易,只有他们积极交易,股价才能持续活跃,才会拓展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何看机构是否在积极参与交易?
这就要使用大数据统计工具了,这些工具是通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并提取具有机构交易特征的数据,再进行比对,用以衡量交易活跃程度。这么说比较抽象,大家看下面的数据,一看就明白了:
比如淮北矿业,二季度新增了一批公募基金。但是进去就躺平等涨了。
但只要用系统观察机构行为,就能发现,6月之后,橙色「机构库存」就处于消失状态,说明,进去的公募选择躺平,但也没有其他机构愿意给他们抬轿。结果就是机构放弃,股价一路下跌。
而同样,有机构基金在里面参与,那些中特估的股票,橙色的「机构库存」持续不断,表现就是完全不同。
包括今天基本多数股票都在跌,但新冠特效药板块是表现很好的,舒泰神20%涨停,看似突然,但实际上只要用系统观察「机构库存」数据,直接就能看到,舒泰神之前一直没有「机构库存」数据,而最近横盘中,走势上看不出任何变化,但持续出现橙色「机构库存」数据,说明机构从不积极变得积极,到最近可能因为海外新冠爆发,该股今天逆势20%涨停,而从交易行为上看,这就是典型的机构前期准备活跃,然后突然爆发。
所以说,根本不怕行情,被什么全球崩盘吓到,A村涨的时候就没有受到诱惑,跌的时候当然也基本是爱答不理。至于现在这种恐怖的气氛,无非是有些资金想借题发挥罢了。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