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突变,美元正经历一次灭顶之灾。
前几天,突如其来的一系列利空消息将美元打入谷底。
先是7月非农就业数据远不及预期,美国就业市场跌入3年来的冰点,经济活力不足愈发明显。
再加上美联储9月降息已成定局,借贷成本必然大幅缩水。更令市场震惊的是,以色列突然找上门对伊朗发难,逼迫五角大楼增兵中东,恶化财政赤字。对内对外,美元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英特尔还状告自家人产能堪忧,预期一空,科技股遭遇滑铁卢,继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抛售狂潮。巨头们支柱岌岌可危,苹果、亚马逊市值大幅缩水。美股连续7个交易日深陷熊市泥潭,纳指失守万点大关。苦心经营多年的繁荣,竟在电光火石间灰飞烟灭。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质疑,所谓的"美国制造"与"科技兴国"究竟还能撑多久?
殊不知,这一切早已被各国盟友看在眼里。它们不约而同选择在此时发难,联手削弱美元霸权地位。瑞士、欧盟纷纷宣布降息,而英国更是突然降息50个基点,在欧洲率先放水,抢占先机。各大央行此举,无疑令美联储进退维谷,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却毫不吝啬地抛售美债,提高利率,引导资金回流,誓要走出30年通缩泥潭。
眼下,美元正经历至暗时刻。它的霸主地位正遭受各方蚕食,直逼万丈深渊。
楼市万亿美元注资计划的诱惑与风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少国家将目光聚焦楼市。毕竟,以房地产为支点撬动经济增长,是一招屡试不爽的老办法。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国无不依赖房地产拉动内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建议中国政府向楼市注资万亿美元,以期对冲疫情冲击。
乍一看,这个提议的确颇具诱惑力:短期内,银行和房企的报表将会好看许多,融资渠道也更为畅通。万亿资金犹如一剂兴奋剂,注入资本市场的毛细血管,瞬间就能提振股指,刺激消费。然而,这背后隐藏的风险却不容小觑。
正如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所示,资本回报率远超劳动回报率,一味追求金融繁荣往往脱离实体,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中产阶级萎缩。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资金更倾向于在虚拟经济中空转,而非服务实体经济。少数人不劳而获,大多数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被抽离。最后,经济必然被资本绑架。
美国次贷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无一不源于金融资本畸形繁荣。一旦信贷扩张超出经济增长,资产泡沫就会膨胀,进而演化为金融危机。由此看来,大规模注资房地产的副作用远大于收益,中国政府对此有着清醒认识。
中国的理性抉择
如今,中国正全力发展硬科技,加速国企改革,为民企松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诸如信创、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金融创新也在稳步推进,但始终坚持服务实体,严防脱实向虚。简而言之,中国正努力做大"蛋糕",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公平分配,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这种发展模式虽然短期内见效慢,但从长远看更加可持续。它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诚然,结构性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但只要方向正确,中国经济就一定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时此刻,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拐点。美元霸权地位持续削弱,人民币汇率逆市上扬。这意味着,一旦美联储降息,大量国际游资必将涌入中国,为资本市场带来新一轮繁荣。但问题是,这些资金该何去何从?
中国高层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必须打通产业升级和信用扩张渠道,引导游资脱虚向实,投身于实体经济。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将资金引入到受益面更广的项目中去。只唯有如此,才能化解高储蓄、高杠杆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破除内需不足、有效投资渠道匮乏等诸多难题。
#图文新星计划#
上一篇:小红书告诉你,冗员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