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永赢基金发布公告,旗下永赢高端制造解聘基金经理范帆,解聘后范帆名下已无任何在管产品。7月份以来,永赢基金已经解聘了三名股基基金经理,包括“老将”常远、于航。
频频换将背后,是永赢基金主动权益类产品(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下同)大面积亏损的惨烈现实。
据飞瞰财金统计,永赢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八成成立以来处于亏损状态,且近半数亏损幅度超过30%。业绩拉胯之下,永赢基金发行的所有股基,合计为基民“创造”的利润总额是-30亿元,但却为公司赚取了超过10亿元的管理费。
行业黑马只是表象
超八成股基成立以来亏损
今年上半年,永赢基金被认为是行业黑马。得益于高股息类品种逆势上涨,永赢基金许拓管理的永赢股息优选,以近30%的净值回报夺得主动权益类产品的半程季军。
与此同时,永赢基金规模也迎来迅速扩张。根据东财Choice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永赢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总份额,较一季度末时激增31亿份,总规模则环比增长30%,达145亿元。今年二季度,整个公募基金的主动权益类产品面临赎回潮,永赢基金逆势快速扩张,可以说是羡煞旁人。
然而,飞瞰财金小编在翻阅数据时却发现,永赢基金股基实际上存在着极度割裂的另一面。
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目前永赢基金旗下股基合计34只,剔除今年6月4日成立仍处于建仓期的永赢启鑫,竟有多达27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负(截至8月7日,复权单位净值,下同),亏损产品占比高达82%。
这27只亏损产品中,16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亏损幅度超过了30%,亏损面积和程度,与“黑马”形象大相径庭。成立于2021年12月的永赢优质精选,净值甚至只剩下0.3604元,以64%的亏损幅度列全市场主动权益类产品历史亏损榜第13位。此外,永赢新能源智选、永赢惠添益成立以来的亏损幅度也分别达47%、59%。
(部分永赢基金旗下股基亏损情况)
八成股基成立以来净值亏损,导致永赢基金的股基产品诞生至今,整体上非但没有给广大基民赚钱,反而是带来了较大亏损。
公开资料显示,永赢基金成立于2013年,2018年5月公司成立首只主动权益类产品。据东财Choice数据,从2018年至今年二季度末,永赢基金旗下股基的利润总额为亏损30.15亿元。
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截至2023年末,永赢基金通过这些股基产品赚取的管理费为10.11亿元。也就是说,公司的股基产品每亏一块钱,反而可以得到约0.335元的管理费“奖励”,这叫什么事?
频频更换基金经理
平均年限降至2.46年
超八成股基成立以来净值录得亏损,与永赢基金酷爱追逐市场情绪和市场热点或不无关系。
首先,从发行时点看,永赢基金旗下的34只股基,有17只是在2021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发行高峰期成立,占比达50%。在市场高潮中迅速扩张规模,导致永赢基金这些产品诞生时便处在A股牛熊切换的高位。
其次,从产品的特征看,永赢基金这34只股基中,有18只产品属于有明确主题的,占比达53%。也就是说,永赢基金的股基超过一半是跟随市场热点发行。例如2022年6月成立永赢新能源智选、2023年4月成立永赢数字经济智选,这两只产品均发行在相关主题如日中天之时,但伴随相关主题退潮,两只产品成立以来的亏损分别达到59%、39%。
今年以来,高股息为首的红利主题大行其道,永赢基金再度“趁热打铁”,在今年2月成立了永赢红利慧选。然而悲剧又一次重演,自5月下旬开始中证红利指数持续调整至今,永赢红利慧选的净值也从高位回撤了8.67%,成立半年已经出现了5.76%的亏损。
第三,从公司内部管理看,永赢基金的基金经理更换频繁,业内罕见。飞瞰小编根据东财Choice数据统计,2018年至2022年永赢基金发行了28只股基,其中有21只出现过基金经理变更。
永赢基金目前较为知名的基金经理,都是从其它公司“挖角”。当中包括公司最初挑大梁的李永兴,其成名于交银施罗德基金。目前永赢基金最受关注的许拓、高楠两位基金经理,一位来自农银汇理基金,一位曾是恒越基金“一哥”。直接“挖角”的好处在于,在公司发展初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行符合市场潮流的产品。
但这一做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成熟的基金经理与永赢基金投研体系需要磨合,虽然直接“挖角”发行起来可能比较容易,但后期的业绩往往难孚众望。另一方面,新生代的基金经理未接受过完整的牛熊检验,其业绩稳定性需要新产品来“试验”,一旦“试验”失败,永赢基金就只能匆匆换将。
成立于2019年3月的永赢智能领先,至今不过5年半的历史,却先后经历过4任基金经理。该产品最近一次更换基金经理就发生在今年7月1日,这次换人效果也并不好,更换不到一个半月,其净值亏逾8%。
2021年12月成立的永赢优质精选,首任基金经理为成名于华宝基金的光磊,其任职期间产品净值惨遭腰斩。2023年12月,永赢优质精选的基金经理由光磊换为张海啸,后者任职至今的产品净值亏幅又达29%,导致永赢优质精选沦为“三毛基”。
频繁换将带给永赢基金的另一个隐患在于,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大幅下降。据东财Choice数据,下半年以来解聘三名基金经理后,永赢基金的基金经理平均年限已经降至2.46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一边是超八成股基亏损,一边是持续新发产品扩规模;一边是不足两年半的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一边是继续频繁更换产品掌舵人。永赢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试验性”操作,不知还能走多远?
飞瞰财金
穿透商业迷雾,解读公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