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
在社会发展时期,人们渴望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对于物质比较渴求。为此,大家对城市化的出现感到欣喜,包括农民群体也纷纷往城市跑,大家都希望能够在繁华的城市扎根,获得一份好收入,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然而,当城市的人口爆满,物欲横流,在激烈的竞争下,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渐渐厌倦城市,渴望过上古人那般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另外,也确实有一批人逃离了城市,跑到终南山等地去修行,学着古代的道士及一些淡泊名利的诗人,过起了没有硝烟的宁静生活,用余生去追求诗与远方,或潜心悟道,以抵达更到的精神境界。
不过如今有一个不愉快的消息传来,据专家表示,农村在未来将有这个发展趋势,可能50年后,农村会被取缔?如此一来,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岂不是也要遭殃了?在时代的发展下,国家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生活的水平迈向了更高台阶,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老龄化。而从这个问题中,也延伸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的数量增多,还有一些老人随着子女到大城市生活,这本是一件好事,苦恼的是多数年轻人都是普通打工者,在大城市赚到的工资不多,每个月单是支付生活费、房贷、孩子的学费,都足以让人喘不过气来,更别说能存下多少存款了。老人也不忍心儿女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很多老人仍留在农村,在本该安享天年的年纪,继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依然艰难。
还有部分老人,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扛起了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即使儿女有拿赡养费给他们,但老人仍会有不小的压力,有些老人都会省吃俭用,以给孙辈更好一点的生活。另外,中国的老人都有浓烈的故土情节,即使子女在大城市混得不错,他们也不愿离开家乡,在城里生活,更愿意在老家过清静朴实的日子,守着自己的土地。如今很多地区的农村,留在家中的青壮年很少,所以村子显得很冷清,有些农村甚至只有几户人家逢过年过节时,才有那么一点热闹。这种趋势是不是说明了,以后农村会“消失”,专家认为有这样的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大约50年以后,国内的大量农村将会变成无人村。
对于这个问题,社会学家及人口专家也进行相关的研究,就目前来看,很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都不愿再回农村种地,导致农村有很多控制耕地出现。而面对这些空置耕地,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地区的公司老板按照承包的方式,采用现代化农业科技去统一耕种,可能未来农村会渐渐走向商业化发展。且随着上一辈人的去世,要是他们的儿女不再回农村生活,就会产生大量空置房屋,而一些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也从中发现了创业机会,他们会把那些房屋租下来,建设成一个个的休闲娱乐山庄,供那些拥有田园梦的城里人过来玩乐度假。
这些操作,无疑都会促进农村的商业化,一些专家对此预测,那些村子不会随着老人的过时而直接“消失”荒芜,可能会走向商业化。还有,老一辈的人都有落叶归根的故土情节,但现代的年轻人基本上是没有的,不在意自己的晚年在哪里度过,从心理上已经和城市融合得很好,因此未来50年,可能会出现不少“荒废”并走向商业化的房屋。
结语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类在无节制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肉体欢乐之时,所支付的成本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层面上的匮乏,很多人当初选择扎根城市,正是奔着物质而去。不过当时很多人都还在为吃饱饭而忧愁,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难以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也不可能直接跨过物质层面,去拓展自己的精神境界。如今不一样了,多数人都吃饱了饭,并吃好了饭,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世界上的修养,渴望起了诗与远方的生活。但现代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在拥挤喧嚣的城市,难寻一份清静惬意,要是发展下去农村也消失了,想必大家的生活会变得更沉闷,所以人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应该合理且适度的规划,给自然留有一片空间,给精神留下一片乐园。
参考文献:
《孟子·告子上》
《归园田居·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