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驻热搜的刘强东,又上热搜了。“东哥送的第一单外卖”、“刘强东请骑手吃海底捞”,两个话题,一夜之间,引来上亿阅读量。当互联网大佬脱下西装换上骑手服,这场席卷全国的外卖战争,正从流量争夺演变为一场关乎千万劳动者尊严的战役。京东与美团的擂台赛,在较量什么?
撰稿 | 张森
4月12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媒体上列举“败者名单”,搬出美团非餐饮类日订单 1800 万单的数据。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宣传视频中用小狗图片配文“你的东东再等等”。 同天,京东黑板报发文表示“京东不打口水仗,但会坚持说实话”,紧接着宣布“今天京东品质外卖订单量将超过500万单,而十天之后,4月24日,京东官宣,日订单破1000万单,“火箭速度”覆盖166个城市。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大数据舆情云平台监测显示,以“美团+京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全网的发文总量超过214.42万,互动声量超过12.42亿。两大平台的唇枪舌剑,背后是亿万网民的互联网狂欢,同时也见证着公众对"算法压榨"的集体反思: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15分钟送达,更是有尊严的15分钟。而这场较量也从订单量之争,升级为食品安全与劳动权益的双重较量。
有人在微博发起“美团和京东大战,大家支持谁”的投票,结果在2.9万票里,有2.7万用户选择支持京东。或许是因为刘强东入局外卖产业,他带来的“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的硬核承诺。
2.7万网民的选择不是偶然,互联网战争从未如此直抵人心。当刘强东在公开信里怒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外卖行业的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服务与权益保障的差异化竞争。当平台开始比拼员工保障而非单纯GMV,这场商战就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商业伦理进化的里程碑。
暴雨天不再扣款的智能系统、超时订单的暖心提示、骑手驿站的热茶...这些才是检验行业进步的标尺。美团即时零售的布局与京东品质外卖的突进,共同拓展了即时经济的新边疆,刘强东的骑手服与王莆中的数据战报,共同勾勒出数字经济下半场的竞争法则: 商业帝国的根基不在报表数字,而在千万普通劳动者的获得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大巨头在竞争中不断抬高行业底线,最终都将是外卖骑手的胜利。
毕竟战场上的士兵,从来不是利益博弈中的任何一方,而是那些在时代的夹缝中,倔强生存的普通人。 外卖战争的终局,也不是某个巨头的凯旋,而是整个行业,向更公平、更繁荣,也更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撰稿 | 张森
排版 | 卢林涛
编校 | 代易
审发 | 石昌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