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卡住了!”美国财长贝森特急吼吼向媒体摊牌;同一时间,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完全违反协议”,可转头又喊话“希望和中方谈谈”。这出硬兼施的戏码,看的全球观察家直皱眉头。
眼看美债就要撑不住,中美谈判会不会再次反转?这新一轮的中美争端,谁在主导局面?
火烧眉毛的华盛顿:橄榄枝与大棒齐飞
美国这急吼吼的模样背后,是华盛顿藏不住的焦虑,而谈判僵局背后,则埋着更危险的雷——美国国债正以36.2万亿美元体量冲向“崩盘悬崖”。
6月单月到期债务高达6.5万亿美元,占全年到期量的70%!
更要命的是,美联储高利率压顶,2025财年利息支出预计暴涨至9520亿美元,比去年多烧掉8%。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直接一刀砍下: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降为AA1,警告“财政失控风险加剧”。
华尔街的大佬们更是急得跳脚,警告说要是美债收益率再往上窜,保不齐就得重演2008年那场金融海啸。
而这场危机根源,恰是特朗普自己埋的雷,5月12日中美达成“90天关税休战”时,贝森特曾吹嘘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转头就被现实打脸!
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特朗普的全球关税“违法”,要求立即撤销;紧接着欧盟拒绝配合美国组建“对华关税同盟”,气得特朗普威胁加征报复性关税;最后是企业叫苦,关税推高美国通胀,企业因诉讼拖延平均损失12%营收,跨国纠纷调解需求暴增40%。
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和美国处处碰壁截然不同的是,太平洋另一头的中国,对于美国一波又一波的喊话和施压倒是气定神闲。外交部回应就几个字:“听其言,观其行”。
看得出,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这贸易摩擦不是我们挑起来的,是你们先动的手。北京的底线划得很清楚:想谈拢可以,但美国得先拿出诚意,尊重中国的核心关切,别老想着占我们便宜,尤其是那些单方面加征的关税,这才是解开死结的关键。
这种冷静背后,是中国对自身战略的清醒认知。贸易战打打停停,谈谈打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中方明白,这种牵扯到国家根本利益的博弈,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对方的恫吓下轻易让步。
稳住阵脚,看清形势,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最有利的出路,这种战略定力,让那些急于求成的外部压力,仿佛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台面上唇枪舌剑,台面下,中国也没闲着。一场关乎金融安全的战略转型,正在稳步推进,目的就是降低对美元和美国金融体系的依赖,给自己多上几道保险。除了减持美债和大量购入黄金,更引人注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在某些特定领域,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额,已经超过了美元,说明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支付体系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当华盛顿还在琢磨怎么用“中国得给点东西”这样的话来施压时,中方已经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布局,大大增强了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回旋余地。
正如中国高层所说,“中美相处之道在于相互尊重”,这话在眼下这节骨眼上,潜台词再明白不过了:想谈可以,先把你自己设的那些路障清了再说。
九十天生死劫?谁比谁更耗得起
中美贸易谈判一开始,给了个90天的期限。可美国给出的90天窗口期本来就带着急功近利的味道,可两国之间这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牵涉面那么广,想在短短三个月里头就理顺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特朗普政府现在这副上蹿下跳、一会儿催着中方接电话、一会儿又放狠话污蔑的劲头,与其说是胸有成竹,不如说是内心焦躁的表现,有点虚张声势的味道。想靠讹诈和极限施压,逼着对方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短时间内低头,往往只会事与愿违。
这也就能解释,为啥中方能沉得住气,“稳坐钓鱼台”。中方深知,这种级别的较量,比的是耐力,拼的是韧性,绝不是一场短跑冲刺。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北京似乎在对华盛顿说:我知道你很急,但这事儿,急也没用。更何况,万一这90天期限到了,协议还是没影儿,当初说好暂停的那些报复性关税卷土重来,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自己的消费者和企业,那滋味可不好受。
这场大戏,掺杂着金融风险的暗流、国内政治的算盘、国际关系的微妙以及贸易规则的博弈,双方都在掂量着手里的牌,盘算着各自的筹码。
美国那边的急迫,源于家里的经济快揭不开锅,也关系到政治上的脸面,所以才想着法子施压喊话,想让对方赶紧松口。中国这边的从容,则来自于对自身长远战略的坚守,对经济韧性的信心,以及在摆脱美元依赖方面下的苦功,透着一股不被短期风浪左右的战略耐心。
眼下的僵局,说白了,就是双方各自的难处和盘算相互较劲的结果。特朗普从“坐等来电”到“求飞北京”的转变,恰似美元霸权从“收割全球”到“乞求接盘”的跌落。
大国博弈场上,真正的主动权从不取决于谁拨出了电话,而在于谁拥有不接电话的底气。
或许正如日内瓦谈判桌旁中方代表那句未被报道的回应:“电话永远畅通,但谈判桌上放的不能是空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