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报道,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正面临历史性考验,美国国债到期规模突破9.2万亿美元,其中仅6月份到期量就达6.5万亿,相当于2024年全年到期量的73%。这一数据直接揭示了美债危机的紧迫性,而美国内部的去美元化趋势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截至2025年4月,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负债超过10万美元,债务占GDP比重逾120%。2024年美国国债净利息支出高达8820亿美元,首次超过军费开支,占全年财政收入的23.9%。这种依赖“借新还旧”的模式,使美国财政陷入恶性循环。2025年美债到期规模与2024年大致持平,但短期国库券到期滚续压力显著高于以往,期限结构进一步偏短。若按现行利率展期,仅2025年债务利息支出就将突破1.17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24军费预算的1.32倍。
美元资料图
更严峻的是,美债市场正经历二战以来最深刻的投资者结构转型。截至2024年12月,外国官方持有美债占比已从2015年的45%降至32%,而美联储与美国国内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占比突破68%。这种变化导致美国本土机构的风险偏好与国债收益率形成倒挂,养老基金对10年期国债需求集中在3.5%~4%区间,与当前4.4%的收益率形成定价错配。同时,外国央行减持形成自我强化机制,2024年日本、中国与英国共减持美债388亿美元,减持趋势不断深化。
美国国内的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多个州通过立法推动去美元化,如得州和奥克拉荷马州,它们计划发行与黄金挂钩的数字货币,以应对美元贬值风险。这种趋势反映出各州对联邦政府财政政策的不信任。此外,美国企业也在调整资产配置,减少美元储备。例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达到3252亿美元,反映出企业对美元资产的谨慎态度。
与此同时,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也在加剧。2024年第三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至57.4%,创1995年以来新低,而人民币占比提升至2.71%。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本币融资比例达22%,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本币结算比例也已经超过30%。这种区域化货币合作正在瓦解美元单极体系。
美元资料图
面对美债危机和去美元化压力,特朗普政府急切寻求与中国对话。6月5日,中美应约进行了90分钟的通话,中方提出两个要求:一是美方实事求是看待日内瓦协议取得的进展,撤销对中国实施的消极措施;二是美方慎重处理台湾问题。特朗普在通话中态度明确,表示日内瓦经贸会谈非常成功,并将派出商务部长和财政部长继续谈判。
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第三大持有国,其态度对美国至关重要。截至2025年3月,中国持有的美债降至7650亿美元,连续8个月减持,持仓量较峰值减少近40%。中国通过多元化外汇储备,如增持黄金和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降低对美元的依赖。CIPS日均处理金额突破6523.9亿元,累计完成600万亿元跨境交易,有效绕开SWIFT系统限制。
美债危机不仅影响美国自身,也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4月以来,美国股市、债市、汇市出现罕见的“三杀”,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升至4.49%,创24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这种波动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加速了资本撤离美元资产的趋势。
美元资料图
专家警告,美国若不能有效解决债务问题,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指出,美国公共债务是其经济面临的“最可测危机”,必须更加关注财政赤字问题。智库报告预测,2025年可能是美债崩盘元年,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概率高达65%。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需要在财政政策上做出根本性调整,而不是依赖短期的政治博弈。然而,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的僵持,使得解决方案变得遥遥无期。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解决贸易逆差,反而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进一步削弱了美元的信用。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角色愈发关键。中国通过系统性布局,构建起抵御美元体系风险的金融基础设施网络,为全球提供了美元之外的选择。未来,如何平衡中美经济关系,避免危机升级,将是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而美国若不能正视自身问题,继续滥用美元霸权,其金融帝国的根基将进一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