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全球金融秩序:中美稳定币角逐背后的货币霸权之争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中美两国在稳定币领域的博弈,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争夺。稳定币,这种与法定货币或特定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正成为两国角逐的新战场,其背后隐藏着各自不同的战略意图。
美债的“ICU时刻”:特朗普政府的稳定币阳谋
近年来,美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债务问题日益严峻。前总统特朗普曾多次公开呼吁美联储降息,矛头直指时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对债务扩张的依赖。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美国将目光投向了稳定币。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发行稳定币,拓展美债的潜在买家群体,摆脱对海外主权国家央行的过度依赖。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其核心在于将美元稳定币与美国国债紧密绑定——每发行一枚美元稳定币,就必须购买相应价值的美国国债。渣打银行的测算显示,如果稳定币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将为美债市场注入2万亿美元的资金。全球最大的稳定币发行商泰达公司(Tether)在2024年购买了331亿美元的美债,一跃成为美债买家排行榜上的第七名,其规模甚至超过了加拿大和墨西哥。
然而,这种策略的潜在风险在于,如果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与美债挂钩的稳定币,实际上是将美国的债务风险转嫁给全球。面对美国的这一举动,中国央行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
中国的反击:数字人民币“弯道超车”
中国对于稳定币和虚拟货币的态度截然不同。虚拟货币因缺乏实际价值支撑,被视为非法投机工具;而稳定币由于锚定金融或实物资产,具有内在价值,被视为一种潜在的信用扩张工具。中国认为,稳定币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货币霸权和财政实力。
为了掌握稳定币领域的话语权,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央行行长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宣布,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即将落地,跨境支付系统将绕开SWIFT。这意味着,企业跨境汇款不再需要耗时数天,支付高额手续费,而是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货币桥”实现秒速到账,且不限消费场景。
香港被选为数字人民币的试验田,成为了“稳定币监管特区”。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的通过,全球合规稳定币的首发阵地诞生。选择香港的原因在于,香港不仅是中国金融市场的离岸中心,而且港元本身就是一个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通过在香港发行稳定币,港元可以逐渐摆脱对美元的完全依赖,转而锚定人民币和其他具有信用的国际金融资产,这体现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是香港去美元化的重要一步。
新时代的货币霸权
即便稳定币能够暂时缓解美债压力,也无法挽救美元霸权的颓势。无论是美元、人民币,还是虚拟货币,其价值最终都取决于信用背书。近年来,比特币价格飙升,正是因为一部分人对美元失去了信心。与此同时,人民币市场相对封闭,其他国家的货币又缺乏足够的信用保障,比特币便成为了他们容纳财富的载体。
如今,人民币正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逐步开放。购买港元或香港发行的稳定币,实际上就获得了人民币资产的背书。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同,香港的稳定币可以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无疑增强了人民币的吸引力。
中国央行正通过“国内国外两本账”的方式,逐步开放中国市场。与美国不同,中国发展稳定币的战略目标并非仅仅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是着眼于建立新的全球货币秩序。
展望未来,随着美国国债规模的不断膨胀,与美债和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可能会因供给过剩而贬值。而中国的稳定币锚定的不仅是中国金融资产,还包括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以人民币为锚的稳定币,将能够购买到更多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这场中美稳定币之战,预示着全球货币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