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庞大的军事工业遗产,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先进军工制造能力的国家之一。这个国家不仅拥有大量造船厂、航空制造企业和发动机生产设施,还具备了许多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这些资产不仅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的技术优势,也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寻求合作的宝贵资源。
中国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通过技术引进、人才交流和设备采购,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显著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技术。尤其是在航母、舰载机、燃气轮机以及教练机发动机等多个领域,中国成功吸收并消化了乌克兰的技术精华。然而,这段合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中国未能成功收购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及其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的军工资产,约占苏联总数的30%,其中包括位于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以及知名的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马达西奇公司。这些工厂曾是苏联军事工业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乌克兰急需寻找外部合作伙伴以维持这些产业的运转。为了推动军工产业的复苏,乌克兰自1992年起与中国展开了深度合作。中国推出了名为“双引工程”的计划,旨在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提升本国的军事生产能力。
在此期间,乌克兰派遣了超过2000名专家赴中国,参与了船舶、航空及发动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转移工作。这些专家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技术资料,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提供了直接的支持。举个例子,在大连的造船厂,乌克兰的技术人员协助中国解决了焊接工艺的问题,确保了钢板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这些工作为中国军工产业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根据数据,中国每年在乌克兰军工技术方面的投入约为7000万至8000万美元,这些资金不仅用于购买技术设备和文献,还包括聘请技术专家和开展联合研发。双方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颇具历史意义,并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998年,中国通过一家澳门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未完工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这艘航母原本停放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船体锈迹斑斑,内部设备几乎被拆除。表面上,中国宣称要将这艘航母改建成浮动赌场,以避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事实上,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中国为实现海军远洋能力的深远战略考虑。
运输过程中,瓦良格号遭遇了土耳其方面的阻挠,土耳其以安全为由拒绝让这艘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导致瓦良格号在黑海停滞了近一年。面对这一困境,中国展开了艰苦的外交谈判,并最终在2002年将这艘航母拖回大连港进行改造。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瓦良格号最终在2012年以辽宁舰的身份正式服役,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标志着中国海军能力从近海防御向远洋投送能力的转型。
辽宁舰的成功离不开乌克兰在航母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持。在改造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参考了瓦良格号的原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优化,特别是在甲板布局和动力系统方面的改进。这不仅提升了辽宁舰的作战能力,也为中国未来航母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除了航母外,中国还从乌克兰获取了多种关键技术,这些技术为中国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其中,乌克兰提供了苏-33舰载机原型T-10K-3及其设计图纸,这些技术为中国研发歼-15舰载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歼-15后来成为辽宁舰战斗群的核心力量,其设计中融合了乌克兰的许多技术元素。乌克兰工程师还曾与中国团队一道,协助解决了歼-15在制造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确保了飞机的可靠性和作战性能。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用于052D型驱逐舰的30台燃气轮机,这些先进的动力系统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舰艇的航速和续航能力。而且,中国通过引进这些燃气轮机后,成功实现了国产化生产,这为中国海军舰艇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减少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此外,中国还从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以3.8亿美元的价格采购了用于教练机项目的涡扇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工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积累,并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尽管中国在技术吸收和消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始终未能成功收购马达西奇公司及其领先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成为中国与乌克兰合作的一个重大遗憾。马达西奇公司成立于1907年,是全球顶尖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生产的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安-124、安-225运输机以及多种军用直升机和战斗机。如果中国能够收购该公司,将突破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瓶颈,实现军事装备的完全自主化。
然而,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始终面临巨大挑战,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始终未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早期,歼-20和运-20等关键飞机仍依赖俄罗斯的AL-31F和D-30KP-2发动机。马达西奇的技术一直被视为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所在。
中国首次表达对马达西奇的兴趣是在2009年,到了2015年,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公司与马达西奇达成协议,计划在重庆建立发动机制造厂。2017年,天骄航空试图收购马达西奇超过50%的股份,此举得到了马达西奇管理层的支持。当时乌克兰正因俄乌冲突失去俄罗斯市场,财务状况极为严峻,急需外部资金的注入。
然而,这笔交易迅速引起了乌克兰安全部门的关注。以国家安全为由,乌克兰安全局展开调查,冻结了天骄航空的股份。美国对此事也极为关注,认为中国收购马达西奇将影响其与北约的合作关系。2019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访问基辅,明确表示对乌克兰出售马达西奇股份给中国表示反对,认为这将威胁到乌克兰的国家安全。
2021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命令,对天骄航空及其相关负责人实施制裁,彻底终止了这一收购案。外界普遍认为,这一决定反映了乌克兰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选择靠拢美国,并希望换取西方的支持。中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天骄航空随后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乌克兰赔偿45亿美元的损失。
未能收购马达西奇,使得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继续依赖外部技术,尤其是对俄罗斯发动机的依赖,尤其体现在运-20等大型飞机上。比如运-20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使用的俄罗斯发动机推力不足,导致飞机的载重能力受限。这一现象凸显了中国在自主研发方面的紧迫性。
回顾中国与乌克兰的军工合作,尽管未能收购马达西奇,仍可看到中国在技术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瓦良格号到辽宁舰,从苏-33原型到歼-15,中国成功将乌克兰的技术转化为自身实力。这一成就不仅体现在硬件的提升上,更体现在中国工程师的成长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相较之下,乌克兰的军工产业在冲突中逐渐衰落,曾经辉煌的黑海造船厂如今已经陷入困境,生产能力大幅下降。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引进确实可以迅速提升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但唯有自主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