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布鲁塞尔的电子投票器最终定格在523这个数字时,一场关于“工业维生素”的风暴瞬间席卷了中欧关系。这一刻,欧洲议会几乎全体一致的投票结果——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迅速给中国的稀土出口管控贴上了“违法”的标签。此举仿佛一场精心布置的政治风暴,而中国的回应则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揭开了这场争端背后的政治真相,撕开了欧洲议会背后的诸多矛盾。那么,中国到底是如何回应这一切的呢?
欧洲议会的投票
7月10日的这场投票结果犹如一记沉重的铁锤,猛地砸向了中欧经贸合作的棋盘。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这样悬殊的比例并不仅仅是在否定中国的稀土政策,实际上它揭示了欧洲内部深层的焦虑和不安。决议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攻击性,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毫无道理”,并将管控行为定性为“违法”。他们甚至认为要求企业披露出口用途是一种“侵犯商业机密”的行为。
但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投票的时间点——距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不到三周,这份决议的出台似乎是在给冯德莱恩访华前布下的一枚政治棋子。它不仅像是递交的一份“投名状”,更像是在谈判前的“下马威”。
没想到的是,紧接着便传来了中欧经贸对话的突然取消的消息。以往,这场对话常常被视为解决中欧贸易争议的关键平台。回顾去年,中欧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7858亿美元,其中的许多矛盾和分歧,往往是在这些高层对话中得以平息的。
欧洲议会的决议字里行间充斥着自相矛盾的诉求:既要中国保障供应,又拒绝遵守中国的出口管控规则。背后揭示出的是欧盟在战略层面的脆弱。作为全球稀土的消费大户,欧盟98%的稀土需求依赖中国,而自身的稀土开采和加工能力几乎空白。
稀土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金属,其实是现代工业中的“工业维生素”。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需要它,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离不开它,甚至导弹的制导系统也依赖它的精准度。在这几年里,欧盟一方面大声呼喊着要推动“关键原物料法”,以便将供应链搬回欧洲本土;然而,开采新的稀土矿藏需要漫长的审批过程,提炼技术也几乎为零,要想在十年内改变这种局面几乎不可能。
而更让欧盟焦虑的,是中国已经牢牢掌握了全球70%的稀土产能和世界领先的提纯技术。同样的矿石,中国能够提炼出纯度99.99%的稀土氧化物,而欧洲工厂的提纯技术却难以突破95%的瓶颈。正因如此,欧洲在产业链的很多环节中总是处于劣势。
随着中国对稀土出口管控的加强,尤其是要求核查最终用途以防止其流入军工领域,欧洲的焦虑情绪迅速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可以说是政治上的“破防”状态。
中方的回应
面对这一波来自欧洲的政治攻势,中方的回应可以说直击要害。中国驻欧盟使团毫不客气地揭露,欧洲的指责不过是政治操弄而已,试图将经贸问题与政治安全问题混为一谈,显然用心并不单纯。毕竟,稀土作为军民两用的战略物资,控制其出口本是各国的普遍做法。欧盟曾要求中国限制向俄罗斯出口无人机和芯片等产品,为什么在稀土问题上,却要显得如此双重标准?
更让人不解的是,欧洲在提出批评时,忽视了中国在处理稀土出口方面的规范化与透明化。中国明确表示,只要欧洲企业遵守相关规则,按程序办齐手续,完全能够满足其正常的稀土需求,甚至专门为其设立了“快捷通道”。但若有企业想通过某些不正当手段,像是先通过第三国转运再转卖他国,简直是徒劳无功。自今年5月起,中国已对这类“洗白”操作加强了监控,每一批稀土的去向都需要详细登记,企图钻空子几乎不可能。
这些年来,美国曾通过第三国偷偷购买中国稀土的操作,早就被中国察觉,而如今中国的监管网络愈加完善,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绕过出口管控的行为,都将无处遁形。
中欧的未来
这场围绕稀土的争端,其实正是中欧关系的一个缩影。欧洲一方面喊着要“去中国化”,但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却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一方面抱怨中国的管控太过严格,另一方面却没有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回顾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7858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机电产品的合作项目占据了重要份额,这些产业都离不开稀土。然而,欧盟偏偏在冯德莱恩访华前,投下了这样一颗“政治炸弹”。到底是为了抬高谈判筹码,还是打算彻底撕破脸面,外界对此始终无法得出确切答案。
但现实是显而易见的:欧洲自己的稀土产业链在十年内难以建设完成,98%的依赖度无法改变。中国则没有意图完全关闭合作的大门,只是在涉及主权和安全问题时,绝不允许有任何妥协。接下来,冯德莱恩访华的谈判,将决定中欧未来的经贸关系会走向何方。
如果欧盟坚持硬刚,欧洲的新能源工厂和军工企业可能最先遭殃。缺了稀土,特斯拉柏林工厂的电机产量将减少一半,空客的航电系统可能停摆。而如果欧盟决定低头妥协,放下姿态与中国谈规则,那么中国早已划好了底线——政治操弄无效,双重标准行不通,合作必须遵守规则。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最终并非谁对谁错,而是能否在主权与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天平的一边是欧洲的焦虑与试探,另一边是中国的坚持与克制。谁都不敢在这场对峙中先松懈。
历史的阴影
历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场博弈。十年前,欧盟曾因中国稀土管制在世贸组织中诉讼胜诉,而如今,类似的情节再次上演。但那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壁垒更高,新能源产业对稀土的依赖更深,国际格局也变得更加复杂。
当欧盟单方面取消原定于七月底的中欧经贸对话时,欧洲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人感到意外,也暴露出其战略选择上的混乱。美国在这场争端中的身影若隐若现。美国企业抱怨中国的稀土审批周期过长、通过率低,但却回避了自身在规避出口管制方面的行为。欧盟如果联合美国共同施压中国,实际上就像是饮鸩止渴:既无法改变对稀土的依赖,又有可能进一步破坏与中国的紧密贸易关系。
冯德莱恩的访华倒计时已经开始,欧洲议会要求她向中方提出稀土问题,这无疑为她的访华之行预设了火药桶。中国的立场已经十分明确:资源主权不容妥协,安全底线不可触碰。欧盟此刻站在战略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寻求独立自主的对华合作,另一方面则是选择追随美国,陷入地缘政治对抗的陷阱。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对欧洲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欧盟选择前者,意味着接受在公平规则下的稀土贸易;如果选择后者,则可能导致绿色产业链的断裂。稀土争端的本质,是全球未来秩序主